黑龙江省“十四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021-12-31 来源: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


黑龙江省“十四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日期:2021-12-31 14:32 来源: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
 
 

 

 

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龙江篇章的第一个五年。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交通运输由“总体适应”转向“提质增效”的逐步转型,公路水路交通是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重要载体。加快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本规划以《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黑龙江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为指导,在综合交通理念引领下,系统谋划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内容涵盖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智慧交通、绿色安全和行业治理等领域,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交通运输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建设“六个强省”等重大战略,稳步实施《黑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总体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规划执行情况总体顺利,公路、水路等短板加快补齐,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向“初步缓解”到“基本适应”的重大转变,为助力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1.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24亿元,超额完成1000亿元的规划目标,比“十二五”增长15%,占综合交通投资的51%。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国边防及其他公路分别完成投资265亿元、485亿元、255亿元、56亿元;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9亿元;水运建设完成投资4亿元,充分发挥了行业基础设施投资“压舱石”的作用,为全省“稳投资、稳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公路网络结构更趋优化。“十三五”时期,全省建设高速公路750公里,普通国省道3500公里,农村公路2.6万公里。至2020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512公里,普通国省道里程达到23376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2.3万公里。高速公路连通了除加格达奇外的12个市(地)和38个县(市),打通与吉林和内蒙的6个高速公路出口,基本形成除加格达奇外以哈尔滨为中心的4小时高速公路经济圈。普通国省道连通了全部县级及以上行政节点,覆盖了所有乡镇、垦区农场和森工林业局等行政节点,覆盖了全部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国家商品粮基地、AA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等产业经济节点,形成了与吉林、内蒙古连通的31条省际间通道。农村公路等级化率提升至88.3%,全省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实现全面发展,农村公路网络通达性和整体安全性得到明显改善。

客货运场站建设有序开展。客运场站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拥有9个综合客运枢纽,覆盖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牡丹江、绥化等6个城市,其中哈尔滨西站实现与城市轨道衔接。“十三五”期间,新增建成16个市(区)级客运站以及71个县(市)级客运站。货运枢纽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新增建成哈尔滨传化公路港、鹤岗国际综合货运枢纽等8个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以及8个县级货运站、182个农村综合服务站(物流点)。哈尔滨、佳木斯、大庆、黑河、牡丹江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时期,全省实施松花江浓浓河至三站浅滩整治工程55公里,嫩江尼尔基库区航道建设工程124公里。实施水运支持系统建设项目11个,建造船舶41艘,为我省航道通畅和水上船舶航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至2020年底,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5495公里,四级及以上航道3104公里,占总里程的56.5%。新增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73公里,达标里程达到2457公里,高等级航道达标率约86%。全省港口数量17个,码头泊位154个、码头泊位总长约1.18万米、年货物综合通过能力约1447万吨、旅客通过能力约673万人,航道通行、港口吞吐和运输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公路水路养护水平持续提高。“十三五”时期,全省稳步开展“科学养护年”活动,启动公路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全面开展公路质量普查督查,交工普通国省干线养护示范路1280公里,加强公路桥涵养护管理,实现转移支付资金80%用于公路养护。航道养护工作不断推进,完成4312公里航道养护任务,加强了界河航道养护管理,有效地履行了界河管理中央事权。

2.客货运输服务品质显著提升

公路运输基础性作用依然突出。“十三五”时期,全省公路客运量累计完成99026万人,旅客周转量累计完成725亿人公里;货运量累计完成203112万吨,货物周转量累计完成4118亿吨公里。2020年,黑龙江省公路运输承担了全社会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的54.34%和11.28%,完成了全社会63.43%的货运量和36.18%的货物周转量,公路运输主导性、基础性地位依然突出。同期,全省水路客运量累计完成1419万人,旅客周转量累计完成15313万人公里;内河货运量累计完成4351万吨,货物周转量累计完291734万吨公里。“十三五”时期,全省公路水路客货运量占全社会运输量的63.4%和69.9%。

客运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十三五”时期,城际客运发展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大力推进高品质“公交+定制”发展模式,试点组建长途客运线路公司,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牡丹江成为“十三五”全国公交都市建设第一批创建城市,哈尔滨“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通过验收。全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地区客运水平大幅提升,实现超过96%的市(县)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达到3A等级以上,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成道路客运公交化改造线路67条,完善多层次的城市公交服务,实现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城际道路旅客运输公交化改造工作初见成效,首条城际公交线路哈尔滨至肇东已经投入运营。新改建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服务区停车区51个,累计建设“司机之家”11处,13个区域中心城市实现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旅游交通网正式投入使用,满足了游客售票、约车、旅游出行等一站式综合服务需求。

货运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三五”时期,全省加速推动道路货运组织模式创新、多式联运协调发展、互联网+交通物流发展等工作,促进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体系转型。积极推进国家甩挂运输试点、无车承运人试点、多式联运试点,制定了省级承运人试点实施方案,共有13家企业取得省级无车承运人资质。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深化“交邮合作”新模式,实现农村乡镇物流节点覆盖率达100%,穆棱市“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东宁市“交邮融合+农村电商”模式入选全国首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快递成为增长的亮点,2020年全省快递业务量4.6亿件,较2015年增长2.6倍,年均增速为29.3%,增速在货运领域领跑,快递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基本具备了以物流园区为核心、配送中心为基础、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物流节点网络体系。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和平台建设,打造了俄运通、俄e邮等跨境物流信息平台,确保冷链物流企业运输鲜活农产品依法享受“绿色通道”政策。

运输装备发展水平明显改善。“十三五”时期,运输装备向高等级水平发展,全省交通参与要求由“硬”转“软”,居民出行需求从营业性客运向私家车出行快速转移,私人汽车拥有量保持年均11.4%的大幅增长。道路客运服务以满足旅客需求为主旨,营运车辆中高等级车辆的数量、客位数与吨位数分别较“十二五”末期呈大幅度增长,同比提高85.95%、59.40%与16.78%,营运车辆向高等级水平高速发展。2019年全省水路运输船舶共1403艘,净载重量279111吨,载客量23990客位,功率136502千瓦,较“十三五”时期初相比,虽运输船舶总量逐年下降,但载客量提升。

运输经营主体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时期,道路运输经营市场主体结构进一步呈现货物运输经营业户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摸化的发展趋势。2019年黑龙江省从事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的企业13380户,比2018年增加444户,货运企业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业户中企业占11.5%,所占比重比上年提升2.1个百分点,客运企业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3.交通扶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十三五”时期,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成立专项组织机构落实责任,组织编制交通扶贫专项规划,围绕全省41个“老少边穷”扶贫县,按照“一县一图一表”方式,全力推进贫困地区“干线连通、通村畅乡、特色扶贫、安保提升、场站改造”五大任务。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10亿元,交工普通国省道1900公里,交工农村公路1.9万公里,新增1750个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贫困地区县城全部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提前实现“两通”目标,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全面完成,驻村帮扶3个村全面完成脱贫摘帽任务,“交通+产业”等模式富民成效显著,全省已经形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出坚实保障。

4.行业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行业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增加了铁路、民航管理相关职能,“大交通”体制初步建立。圆满完成厅机关和厅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厅直企业全部划转交投集团。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机制。积极推进交通投融资改革,探索创新PPP模式,充分利用省融资平台,通过市场化方式筹措资金。扎实推进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改革任务。

综合治理能力更加完善。把政治生态建设作为“一号工程”,精心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局挂牌成立,市(地)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重新梳理和编制了行业行政许可目录。严肃查处超限超载,整治道路运输行业乱象。扎实推进“信用交通·黑龙江”创建,基本建立起涵盖交通建设、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安全监管等行业管理的信用体系。

5.智慧绿色交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智慧交通水平进一步提升。交通基础通信骨干网全面建成,交通数据中心全面运行,交通地理信息基础平台投入使用,智慧工地建设取得扎实成效,旅游交通网正式上线,积极推进新技术研发和应用。高速公路正式并入全国网,开启ETC时代科技创新取得新进步。5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项获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伊绥高速“四项创新”获詹天佑奖。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寒区科技创新及新材料交通运输行业研究中心”通过交通运输部认定。

绿色交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加快发展绿色交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蓝天保卫战、柴油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把绿色理念贯穿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的全寿命周期,我省第一条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丹阿公路吉东项目进展顺利,黑河大桥开展了绿色公路试点。积极倡导绿色出行理念,组织开展了行业“节能周”“绿色出行月”等活动。扎实推进交通节能减排,淘汰3万余辆营运黄标车,新增更换新能源公交车1万余台。

6.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安全防护体系逐步建立。逐年推进 “安保工程”、“生命防护工程”、平交道口改造、渡改桥工程,实施安保工程2.28万公里,实施平交道口安全改造工程1.9万余处,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3440座,现有危桥存量降低至50%以下。全省“两客一危”车辆安装了卫星定位装置,航道调度、航道生产船舶业务系统和电子航道图得到推广使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精准供给实施疫情交通防控,落实“防输入、防输出、防扩散”措施,在各客运站、重要路口、公路、水路口岸等设置检查站,把好了交通运输疫情防控关口。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保障公路交通网络运行、应急运输绿色通道、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通道畅通,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深入开展“平安交通”创建和“平安交通”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全省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责任规范导则》,指导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规范履职行为,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积极推进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信用体系建设,2990家道路运输企业、26个水运企业、16个公路水路施工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道路运输、水上交通、通行保障、工程建设、农村公路、公路路政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逐步强化,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总体形势稳定向好。

应急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先后发布《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黑龙江省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考核评价办法》、《全省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冬季安全生产重要规范》等制度办法,基本健全省、市、县三级应急保障预案,全省交通运输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省交通运输厅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应急保障车队和船队,扩大应急保障队伍;建立公路应急救援中心和5个区域分中心,配备184台套应急工程设备,建立覆盖半径160公里的全省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网络;建立了省、市两级水上应急指挥中心、1个水上救援基地;全省应急运输车辆、轮船储备规模逐步扩大,应急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7.服务保障国省重大战略实施能力持续增强

服务“一带一路”区位优势持续增强,黑河公路大桥交工具备通车条件,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实现无轨贯通,黑河索道实现开工,《国际公路运输公约》在绥芬河、密山口岸落地实施。全面助力“旅游强省”战略实施,组织编制《全省交通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启动2600公里“醉美龙江331边防路”建设,完成国家公路标识调整任务。积极发挥经济发展“先行官”作用,以交通“百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做好交通强国建设龙江实践,获批全国第三批交通强国试点单位,在交旅融合发展、对俄跨境运输、哈长(哈大)交通一体化、智慧高速公路、寒区基础设施养护等领域开展试点工作。“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明显,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持续助力农村地区垦区林区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机制,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7个、省级示范县20个。

(二)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省公路水路交通取得新的较大发展,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从“跟跑”到“支撑”的重大转变,但与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相对于交通强国建设高标准高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公路水路基础设施网络不完善

一是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区域高速公路网仍待完善,鹤岗至伊春等重要城际间通道还缺乏有效衔接,部分高速公路对外运输通道尚未建设,县级节点覆盖率为57%。二是普通国省道整体技术等级偏低,二级及以上比重仅为58%,大量低等级的梗阻路段亟需升级改造。城市出口路过境段历史欠账较多,受嫩江、松花江等阻隔的一些国道还存在“断头路”。三是农村公路存在大量低等级和宽度较窄公路,四级和等外路占比达到80%,简易铺装和无铺装路面的占比较大,仍有较大规模存量危桥和安全隐患路段亟待治理。四是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缓慢,货运枢纽网络体系有待完善,特别是缺少专业化多式联运枢纽站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农村物流网络节点覆盖率不高。五是水运项目建设资金不足,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有大、中型港口偏少,港口布局不均衡。

2.运输服务品质不高,服务内容有待拓展

一是多式联运发展不畅,甩挂运输、城市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发展缓慢,枢纽基础设施设备配置不完善,枢纽功能发挥受限。二是集疏运道路运输服务品质与综合交通要求的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以及一体化、集约化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服务民生领域仍存在短板,无障碍出行服务设施不足,旅客联程运输发展缓慢,“零换乘”目标尚未实现,运输组织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乘客出行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的需求。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地区运输服务运营经济效益较差。

3.交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高寒地区公路基础设施长寿命与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研发任重道远,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行业信息数据共享开放不足,信息化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二是交通运输应用系统建立仍处于起步阶段,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交通运输“大系统”尚未建立。交通运输信息采集体系覆盖不全,基础设施监管薄弱,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较低。三是数据资源治理工作滞后,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程度不高。全局性、大规模交通运输网络安全保障还不充分,网络安全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

4.行业改革基础不够稳固

一是信用体系标准缺乏统一性,在建制度、成体系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信用信息化基础不牢,运用互联网手段治理行业的能力不足,在信用应用和发挥作用上还不够。二是行业重点领域法规制度建设的步伐依然较慢、落实的质量有待提高,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的科学性和应急演练的针对性有待加强。三是安全责任体系不够明晰,行业安全监管方式落后,专业应急保障人才缺失,全省公路应急保障设施利用效率低,内河主要通航水域防危化品污染应急处置能力严重不足、救助打捞设备严重缺欠。

二、发展形势与需求

(一)面临形势

1.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要求公路水路交通发挥“先行官”作用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国家推进扩大内需、促进内循环的宏观背景下,公路水路作为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国内大循环来看,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是维护国民经济安全畅通运行的重要支撑地区;从国内国际双循环来看,黑龙江是国家“向北”开放和中俄合作、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窗口,是联系俄罗斯、东北亚和我国内陆腹地的重要通道,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支点。

2.加快交通强国建设,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要求推进公路水路与其他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

建设交通强国是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赋予交通运输行业的历史使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交通发展要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要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多中心、网络化为主形态,完善多层次网络布局,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因此,迫切需要公路水路交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统筹集约利用通道资源,优化通道能力配置,强化枢纽空间的集约共享,进一步提高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转换效率,推动各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合理衔接和高效运行。

3.实施国家战略,要求加强国际间、省际间、都市圈间交通互联互通

随着我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使黑龙江由内陆向国际通道、国际枢纽转变。服务国家战略,交通运输要肩负“开路先锋”重任,发挥先行引领作用。“道路通,百业兴”,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高水平构筑国际、省际运输大通道,提升国际国内通道运输能力,创建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向北开放重要窗口、构筑全省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增长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均要求强化国际间、省际间、都市圈间的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和有机衔接,提升各种运输方式的匹配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升农村地区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畅通无阻的交流提供可靠的快捷方式。

4.统筹区域、城乡发展,要求推进交通一体化进程

黑龙江省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市等区域发展水平较高,沿边城市仍相对欠发达,同一区域城乡之间差距还比较大,这要求未来必须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进程,深化区域合作,统筹城乡发展。注重乡村振兴,加强沿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通行能力,注重城乡之间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客货运服务的联系和衔接,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差距,强化交通资源的公平、均衡配置,推进一体化发展。

5.满足不同群体出行需求,要求进一步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深度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民对出行和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未来需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积极推进基本交通服务均等化,优化配置和整合交通运输资源,着力扩大运输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运输服务的通达深度,增加运输服务的可选择性。特别是要大力实施集约式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改善公共交通出行条件,让交通运输服务覆盖出行者中的弱势群体等特殊人群,为各类群体提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

6.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要求建立绿色、低碳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

随着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以往靠高投入、拼资源等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亟待通过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强省建设”是黑龙江推进绿色发展的新载体,更是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在黑龙江最好的践行。这也为黑龙江交通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始终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创新“美丽交通+”模式,开展绿色低碳行动,推进绿色生态设计和新能源应用,打造绿色交通发展体系。转型升级不停步、绿色发展不动摇,这就要求黑龙江大力发展公路交通建设,加强水路运输,推进综合枢纽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交通整体效率,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水平,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

(二)需求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发展由“基本适应”转向“提质增效”的重要转型阶段,这将带来交通运输需求总量、客货运输和不同运输方式间结构分布的变化,结合全省客货运输量的历史发展数据,判断“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交通需求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交通需求总量保持稳步增长

在“一带一路”建设优势拉动,对俄及东北亚合作持续深入,东北振兴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下,将带动全社会运输需求持续增长,预计“十四五”时期我省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将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趋势,城市间、省际间、国际间的客货运需求将逐年增加,受疫情影响增长有所放缓。初步预测,全省营业性客运量将保持年均-0.3%左右的增速 ,到2025年达到3.17亿人次;旅客周转量将保持年均2.7%的增速,到2025年达到1025.5亿人公里;货运量将保持1.7%的增速,到2025年达到6.4亿吨;货物周转量将保持2.8%的增速,到2025年达到2300亿吨公里。

公路运输方面。居民高质量生活对出行需求由“硬”转“软”,营业性公路客运持续向高铁、民航为代表的高速度、高品质出行方式及私家车为代表的个性化出行需求转移,引致公路承担客运比例将有所下降,但因保障人民基本出行需要功能,旅游包车等新业态发展,以及高铁建设周期等因素,预计客运量将下降但近期仍将维持一定规模。预计到2025年,公路客运量约为1.45亿人次,“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3.7%左右;公路旅客周转量约为120亿人公里,年均增长-2.5%左右。

水路运输方面。黑龙江省水运客运量多年来基本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未来随着全省交旅融合深入发展,预计将推动运量结构向观光旅游、中俄外贸旅客运输倾斜,预计到2025年,水运客运量约为400万人,年均增长4%左右;旅客周转量约为0.5亿人公里,年均增长5.9%左右。

3.货运运输结构逐渐优化

“十四五”期间,随着我省工业强省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省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完善,带动我省内外物资交换更加频繁,大宗物资将依然是我省货运需求的主体。航道条件逐步改善,将使水运服务大宗运输优势进一步体现,带动水路货运较快增长,但受省情及航道条件影响总量及占比有限。伴随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牵引,以及一批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设施建成投用,将进一步减少公路因倒装和短驳产生的货运需求及长距离公路货运需要,但公路基础货运方式地位不会改变,伴随“十四五”期间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其门到门专业化优势还将进一步发挥,带动公路货运需求呈增长态势。预计到2025年,公路货运量达到约3.9亿吨,年均增0.6%左右;货物周转量达到约737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3%左右,水运货运量达到约1200万吨,年均增长7.4%左右;货物周转量达到约9.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8.2%左右。

4.交通运输需求质量提升

客运方面。哈尔滨都市圈推动常住人口城市集聚效应明显,农村地区人口持续向城镇地区转移,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增加,城市出行总量规模将会快速增长。产业发展转型推动旅游客运需求总量和比重持续增加,商务出行量将呈现较快增长。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居民的出行人数和频率也将持续增加,尤其是城市圈近郊,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通勤需求将大幅增加。

货运方面。货物类型围绕粮食、医药、石化、木材加工等产业的下游产品运输需求逐步提升,以成品粮、玉米加工品、石墨产品、危化品等为主的专业化运输需求增加,运输货值大幅提升,对货运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大物流设施改善和服务组织模式创新。公路的货运强度将逐步降低,但对货物运输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批次多、价值高、时效性强、分散度高的货运需求将大大增加。水路货运仍以中俄贸易为重点,随着中俄经贸合作侧重进口煤炭、森林资源、农业开发、液化石油气采购、国际贸易交流等,中俄口岸间货物运输将会有一定的增长,水运在大宗货物运输、能源运输和外贸货物运输将有较大的发展。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我省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战略定位和建设“六个强省”战略目标,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全面推进公路水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输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发挥交通运输的“先行官”作用,有力支撑新发展格局构建,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为我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先行引领,适度超前。把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继续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巩固交通运输基础性作用,突出交通运输先导性作用,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性作用,努力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能力适度超前配置,在贯彻实施“一带一路”、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建设“六个强省”、服务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发挥先行引领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坚持统筹兼顾,融合发展。提升公路水路网络效益和整体效能。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和深度融合,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加快推进交通由建设为主,向建设、管理、养护、运输协调发展转变。推进交通与旅游、水运与水利水电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空间。统筹区域与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的民生普惠。

坚持服务大局、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支撑国省重大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工作大局,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品质,改善服务体验,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加快推动交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落实财政事权改革、政府债务管理方案,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积极推动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适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以科技创新引领交通运输全面创新,以智能化带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集约、安全发展。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公路交通发展全过程,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等资源,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功能恢复,加快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增强交通运输安全性、可靠性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全省交通基础设施衔接顺畅、运输服务便捷高效、科技信息先进适用、资源环境低碳绿色、安全应急快速高效、行业管理规范有序,有力支撑交通强国建设,高质量适应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生活美好需要。具体目标为:

1.形成能力充分、覆盖广泛的基础设施网络

公路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通达能力明显提升,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10万人口以上城镇通高速比例达到85%以上。普通国道基本建成二级及以上公路,普通省道二级及以上占比达到50%。25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达到86%,乡镇通三级路率达到95%,建制村连通双车道公路率达到60%。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基本消除农村公路四五类存量危桥。高速公路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达到94以上,普通国省道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达到87以上,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中等路以上比例不低于80%,基本消灭次差路。

水路基础设施。界河航道全线畅通,内河航道条件进一步改善。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不断增加。全省港口泊位数达到201个,其中货运泊位132个,客运泊位69个;港口货物通过能力达到1800万吨,旅客通过能力达到963万人;主要港口枢纽作用增强,专业化、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运输场站。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物流园区)覆盖全部县(市),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物流三级节点体系,核心城市群和区域性枢纽城市形成规模合理、层次分工明确的综合物流枢纽网络体系。实现综合客运枢纽“零距离换乘”,提升综合货运枢纽联运、装卸、转运效率,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信息共享。实现综合客货运枢纽在交通组织上的一体化衔接,加强客运枢纽与城市交通的衔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2.打造高品质、多样化的客货运输服务体系

客运服务。全面加强综合客运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乘客在各种运输方式间换乘衔接顺畅,为社会公众提供多元化、品质化、多样化的运输服务。市(县)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AAA级及以上比例达到98%,社会公众出行的安全感与满意度明显提高。

货运服务。运输结构调整持续深化,各运输方式合理配比,物流成本持续下降,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组织方式取得有效发展,各方式衔接更加高效,转运换装效率显著提升。

3.发展科学严谨、拓展融合的智慧交通体系

智慧交通。加大推广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推进交通运输领域高新技术研发和推广,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基建”融合创新发展取得突破,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黑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体系,形成更加完善的行业政务应用、智能监管决策、客运物流与出行服务等3大主体功能,全面实现应用系统的有机整合,信息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和挖掘应用,形成打造全省智慧交通体系的核心。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管理平台完成程度达到100%,运营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式牵引车等运输车辆GPS安装使用率达到100%,交通运输信息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4.构建环境友好、高效利用的绿色交通体系

绿色交通。将绿色低碳理念和发展方式融入道路运输服务各环节,加快推广绿色低碳交通装备,公共环保车型得到有效应用。新能源车辆在道路经营车辆中占比大幅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8%,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25000辆,交通运输废旧材料再生和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推动交通运输方式可持续发展。

5.建成以人为本、安全可靠的应急保障体系

安全交通。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切实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全省交通运输重特大事故得到根本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事故总量稳中下降;安全应急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行业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道路运输较大以上等级行车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10%,运输船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20%,一般灾害情况下,受灾干线公路路段抢通平均时间在12小时以内,内河重要航段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45分钟,省内重点航道抢通时间不超过2小时,基本建立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

6.深化放管结合、现代治理的行业改革体系

行业管理。在加强行业治理体系建设上实现突破,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实现现代化。深化交通运输领域改革,进一步理顺省市县三级综合执法体系、工程质量监管体系、运输行业管理体系、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厅直相关事业单位的行政辅助职能。健全行业制度体系,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增强行业文化建设引领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水平。

四、发展任务

“十四五”期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将以服务国省重大战略为统领,以优化基础设施网络为重点,以提升运输服务质效为导向,以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为引领,以增强绿色安全和行业治理能力为保障,重点实施“十大工程”,推动全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交通强国建设和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公路网络结构“优化完善”工程

加快高速公路内联外通和通道扩能。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快“2866”高速公路网建设。重点完善哈尔滨都市圈高速网络,提升哈尔滨市过境交通通行转换效率,拓展哈尔滨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贯通互联,以打通省际衔接路段和连接10万人以上城镇通高速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路网覆盖,充分发挥国家高速公路网络整体效应;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繁忙通道扩容改造,优化通道能力配置,提升国家高速公路主通道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地方高速公路建设,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协调,完善省级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

“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高速公路2800公里,其中重点启动建设1600公里,谋划建设1200公里。

加快普通国道提质升级。按照“保基本、补短板、抓重点、促衔接、强服务”的原则,以“联网贯通”为目标,逐条线路梳理推进,改造一批城市过境段、景区连通路、口岸路以及网络化功能突出的交通繁忙路段,实现对内加快成网、对外互联互通、发挥规模效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围绕部“113兴边工程”,打造沿边高等级公路走廊,实现对边境口岸和沿边城镇的快速连接,为发展口岸贸易和边境旅游提供便捷通道。二是加快推进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基本消除普通国道待贯通路段,提升干线路网运行效率。三是提升普通国道服务品质,对早期建成未完全达到设计标准的路段,因地制宜优化设计指标进行改造。对长期超负荷运行、路面破损严重的路段实施路面改造,提高普通国道安全性、抗灾能力和行车舒适性。四是推动城镇化地区干线公路优化提升,注重与高速公路协调互补,优化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推进城市(城镇)出入口和过境段改造,改善城镇对外交通条件。五是实施国道未列养路段升级改造,消除国道未列养路段,提升普通国道养护服务水平。“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普通国道3800公里,实现普通国道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

加快推进普通省道升级改造。按照“保贯通、畅瓶颈、连节点、强出省”的原则,以实现国土均衡覆盖,强化路网衔接,推进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注重打通出省通道,改造省道砂石路,升级改造一批路况差、群众反响强烈的省道路段,注重加强对机场、火车站、港口、重要口岸、物流园区、产业园区等交通节点的连接,强化各运输方式协调衔接,推动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普通省道5000公里,其中,续建项目90公里,新开工项目4910公里。

加快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着力实施“三工程、一融合”,全面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深度、覆盖广度和服务水平。一是大力实施县乡路网提升工程,稳步推进相邻县城之间联网路建设,推动乡镇对外公路实施三级及以上公路建设改造,实现乡镇与县城、临近国省干线之间便捷连通与快速集散。二是持续推进通村公路普惠工程,构建普惠公平的乡村基础公路网络,推动交通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和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实施老旧公路改造工程,提升路网通行能力,保障群众畅通出行。三是集中攻坚安全隐患治理工程,在完成“十三五”开展的县乡公路安全排查和治理的基础上,对村道上剩余公路急弯陡坡等高风险路段进行安全隐患点的排查和治理;集中力量打赢全省农村公路危桥改造的攻坚战,重点推进剩余危桥改造,提升安全通行能力。四是促进农村公路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村公路服务导向,建设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改善农村主要经济节点对外公路交通条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时期,建设农村公路2.7万公里。

(二)水路交通运输“畅通高效”工程

畅通内河航道网络。着力推进“畅通界河、改善内河”,以松花江、界河等航道作为水运发展的重心,按照规划标准重点整治逐步推进,通过提高航道水深和航宽,改善通航条件。推动中俄界河松阿察河航标测量和重点河段航道建设工程,实施松花江、黑龙江、抚远水道三项高等级航道建设项目和嫩江、乌苏里江、松阿察河三项一般航道建设项目。完成智能化航道基础建设,选择有条件的河段适时开展试点工作。

打造特色鲜明的港口群。综合各港口的优势、规模、货种类型、运输条件等,对区域内各港口进行科学、合理分工,并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相一致,实现各港口统筹规划、优势互补、层次分明、功能明确、联合开发,共同发展的目标。以内河主要港口、界河开放口岸港口建设为重点,利用哈尔滨新区、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利契机,积极推动哈尔滨港、佳木斯港、黑河港等港口建设。整合港口资源,基本形成以哈尔滨港、佳木斯港、黑河港为区域中心港口的南部、东部和北部港口群。

推动航运支持系统完善与升级。根据新形势和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航务管理服务水平、信息化水平,加强水路交通科学研究能力,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对中俄界河老旧航道管理装备进行更新,增强航道维护能力;建设水上交通应急救援设施,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加强高等级航道控制系统平台建设,促进交通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为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十四五”建设航道项目7项、港口项目8项、支持系统4项、航电枢纽附属工程项目2项。

(三)客货枢纽场站“优化衔接”工程

加强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按照“零距离换乘”要求,积极推动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提升公路与铁路、机场、城市公交等的衔接转换效率,鼓励设施设备共享,强化无障碍设施配套,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按照“无缝化衔接”要求,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

推动市县级公路客运站改造建设。结合城市功能区划调整以及城市新区、县城规划建设等新要求和群众出行需求,加强地市、县级老旧公路客运站改造,推进地市、县级普通公路客运站新建迁建。鼓励对公路客运站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拓展商业、文化、休闲等功能。

推进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统筹农村客运与农村物流发展,推进农村产业、商贸、邮政、快递和交通运输资源相结合,建设标准适宜、经济适用的乡镇运输服务站。适应小城镇发展需要,根据需求推动大型乡镇或多个连片乡镇人口、产业集聚地区三级及以上较高等级乡镇公路客运站建设。

“十四五”期,建设综合客运枢纽10个、县级客运站29个、货运枢纽22个、县(区)货运站场5个;谋划建设综合客运枢纽4个,货运枢纽3个、县(区)货运站场31个。

(四)养护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开展路面质量提升行动。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集中开展全省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三年整治行动,改善百姓出行体验,打造人民满意交通。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变面貌、三年树形象”的总体目标,实施高速公路路面提质改造137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路面维修改造3130公里,基本消灭次差路,国省干线公路总体路况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通过科学监测手段,对列养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5万公里开展自动化检测,基本消灭次差路,总体路况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十四五”期,建设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路面提升工程4400公里。

提升公路设施养护管理水平。以构建安全、畅通的设施体系为重点,维持公路基础设施良好技术状况,推进养护新技术新模式变革,全面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科学实施公路养护作业。加强日常养护实施力度,鼓励采用自动化巡查和信息化巡查的方式,对发现的道路病害和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处理。进一步加强公路养护工程实施力度,全面提升路况水平。

提升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按照“消除存量、不添增量”的原则,深入推进安全提升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和灾害防治工程的实施。结合使用周期,定期更新改造护栏、标志标线等交安设施,优化指路标志体系和整治平交道口。

持续实施养护管理专项行动。按照事前预防的要求,强化安全隐患排查,针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高风险路段或存在较大隐患的风险事件,鼓励开展有计划性的部署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应用,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开展高纬度寒冷地区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寒区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安全监测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互联网+智能养护管理”平台,提升养护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以完善管养体制、强化资金保障、健全长效机制为重点,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公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建立“精干高效、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管理体系。

加强航道养护管理工作。实施航道维护工程,加强国家高等级航道和重点航道的养护,进一步延伸航道养护管理范围,提高航道养护标准,严格按照其等级标准进行养护,完成疏浚、测量及航任务,提高航道养护能力与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航道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推进航道管理与养护现代化。

(五)运输服务质量“品质提升”工程

建设便捷顺畅综合交通一体化体系。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流通效率,提升循环效率,实现系统效率最优。协同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硬联通和软联通,积极发展公铁、空铁、公空等联程运输服务,努力实现“零距离换乘”,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效益,打造以哈尔滨为核心的一小时交通圈,提升旅客出行服务品质。建制村通客车成果进一步巩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均等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客运方面,建制村通客车率保持100%,重点乡镇客运公交化率达100%,98%市(县)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达到AAA级及以上水平。深入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组织方式取得有效发展,物流成本持续下降。货运方面,推进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建设,积极申报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培育省级无车承运人,进一步促进各方式衔接更加高效,转运换装效率显著提升,运输结构调整持续深化。

建设经济高效的民生运输服务体系。以服务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便利化为主方向,瞄准出租、公交、老年人出行等民生领域,大力提升服务质量。鼓励和规范发展“公交+定制”客运服务,电子客票服务普遍推广。持续扩大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与便捷应用,着力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日常交通出行,加快建设“司机之家”。推动出行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货运、快递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运输服务业。

建设数字智能的交通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客运数字化、便捷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优化完善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技术保障、投诉处理、保通保畅和网络安全管理等机制。持续开展ETC服务专项提升行动,公路营运车辆ETC使用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危险货物道路货运领域电子运单广泛应用,重点领域北斗应用率达99%。推进交通运输领域高新技术研发和推广,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管理平台全面完成。

构建开放互联的国际运输体系。围绕“一带一路”开放格局,围绕中俄蒙经济走廊,打造面向东北亚对外开放的交通枢纽,加强与俄远东等地区合作,支撑区域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国际运输双多边合作机制更加顺畅,国际水运连接度提高,陆空立体、陆水协同、多路并进的国际联运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球联通和送达能力显著提高。

(六)国省重大战略“服务支撑”工程

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沿边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先行作用,继续加强沿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地位,加快连通国际通道、打造国际枢纽。依托于“一带一路”跨境交通物流体系建设,配合跨境物贸平台示范项目、东北亚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网项目、哈尔滨国际物流内陆港新建工程,共同致力于打造黑龙江省跨境运输高质量发展,促进国际运输便利化。

对标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着力抓好交通强国建设龙江实践。一是对标对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9个方面的目标任务,牢牢抓住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窗口期”,优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进一步明确实现交通强国远景目标的路径举措。二是扎实推动交通强国试点项目落地见效,通过1-2年时间取得阶段性成果,3-5年时间取得系统性成果,力争在试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助力推进我省交通强国建设龙江篇章,打造新时代龙江交通文化新名片。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加快建设吉黑、绥大、哈肇等高速公路项目,畅通瓶颈路段,完善设施布局,在规划、技术标准、规章制度、投资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协调。在哈长城市群、哈尔滨都市圈以及其他大中城市构建与城市群、城市(镇)功能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交通网络,以引领和支撑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建设旅游强省,持续推动交旅融合发展。一是加快推进“醉美龙江331”旅游廊道建设。陆续启动G331主线改扩建、景区连接线、汽车营地、服务设施等相关项目建设。二是重点推进鹤岗至伊春、五大连池至嫩江等高速公路项目,打通旅游主通道;改造黑河至卧牛湖、哈亚公路尚志至一面坡段等一批连接旅游地的国省干线公路;实施一批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通达能力,力争实现5A级景区至少两种交通运输方式快速通达,4A级景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3A级景区通三、四级公路,更好地满足和服务全域旅游发展需要。三是围绕完善交通服务旅游设施,设置旅游引导标识系统,推动旅游主题示范服务区、停车区和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七)科技创新与信息化“转型升级”工程

推动交通运输数字化转型。推进“云网融合”的公路网运行监测体系建设。深化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大数据共享和开放。加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评定,确保系统建设与运行的安全防护合规达标。

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水平。推进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枢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示范应用。加快推动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深化北斗系统行业应用。持续健全自动驾驶技术和测试体系,组织开展自动驾驶、智能航运等先导应用示范。深化基于区块链的全球航运服务网络建设。实施进口电商货物港航“畅行工程”加强船舶远程检验能力建设。

提高交通运输创新发展能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推动启动“交通基础设施”等一批“十四五”重点专项。推动一批交通运输科研平台纳入交通运输部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建设。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研究扩大行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领军人才科研相关自主权,持续发布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加强新基建、安全应急、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

建立交通运输信息一体化体系。完善提升交通地理信息基础平台,提升数据中心的资源供给能力、治理能力,加强数据中心与应用系统建设的综合集成咨询服务。加快推进骨干网、接入网扩容升级,提升高速公路信息通信系统骨干网络接入服务能力,形成多网融合的交通信息通信网络。

提高高寒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创新技术。加强新技术研发、升级改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需要重点研发、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关键技术。一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力开展寒区长寿命路面技术理论、材料与结构研究,冻土及路基沉降、采煤沉陷区路基沉降等问题研究,减少路基路面病害的产生和破坏,提高路面使用性能优良率和路网通行能力,建立路面长期性能科学观测技术体系,构建生态防护设计与技术措施的选择标准,形成高纬度低海拔寒冷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地方技术标准体系,提高高寒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基础设施养护方面,全面提升寒区基础设施养护水平。重点开展:创新高纬度寒冷地区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推进寒区道路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安全监测技术及装备、沥青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维修技术与装备、寒区道路除冰雪技术与装备、高速公路风吹雪雪害预警及防治技术智能化水平,推动公路养护产业转型。

(八)平安交通“安全稳定”工程

做好全省交通运输安全保障。提升能源、矿石、粮食等重点物资运输保障能力,强化“保进保出”。推动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交通安全应急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强化行业网络安全工作,做好交通运输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数据资源保护。持续做好货车、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群体稳定工作。

深化和完善交通运输安全体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总要求,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安全工作格局。修订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规范,研究建立安全生产倒逼机制,规范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执法程序,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安全法规体系建设。深化完善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完善协同监管机制。

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能力。落实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抓好交通运输领域重点整治工作。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改造公路危旧桥梁。抓实道路运输企业两类关键人员安全考核。开展危险货物运输、港口危化品装卸储存作业、水上交通、工程建设等领域非法违法行为治理。联合开展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专项治理。增强寄递渠道安全监管能力。

提高应急处置和重大运输安保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及制度体系,常态化组织开展演习演练。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运输保障体系。全力做好重大活动、重点时段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做好极端天气灾害预警防范工作,推进现代化水上应急体系和专业救捞体系建设。开发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手机APP,全面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做到及时反应、精准决策、高效处置。

(九)绿色交通“集约高效”工程

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与生态保护。统筹综合交通通道规划建设,加强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资源优化配置、协调衔接。促进车船运力结构优化,实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程,鼓励港口改进工艺、更新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积极推进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建设。促进结构性节能减排,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扎实推进重要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持续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等重点任务,深化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区建设。推进货车车型标准化,全力推动完成中重型柴油货车淘汰任务。深入开展港区污水、粉尘综合治理工作,研究开展船舶污染监视监测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坚持交通废物排放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共进,推广交通废弃物循环利用。

加快推动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行动方案。加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船舶等推广应用,深入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推动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等重点区域建设充电桩、充电站,积极推进行业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十)行业管理“深化改革”工程

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优化完善收费公路政策,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深化投融资改革,推动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持续稳定车购税等交通专项资金政策,研究统筹交通专项资金和长期债券使用政策。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用好各类新型融资工具。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研究开发政策性金融工具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防范化解交通运输行业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底线。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地方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建立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加快重点领域立法进程,提高执法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实施执法队伍素质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谋划执法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深入推进交通运输、公安部门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取消除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以外的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扩大“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覆盖面,全省实现企业“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深入推进交通运输证照电子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创新监管手段。依法依规加强交通运输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推进交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大件运输许可服务。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进道路运输驾驶员高频服务事项等“跨省通办”。规范化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加快消除跨区域制度性障碍,完善交通运输建设、养护、运输等市场准入、退出制度,破除隐性壁垒。加强运行监测,强化交通运输领域反垄断。深化巡游出租车价格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出租汽车新老业态融合发展。完善港口收费政策。深化港口一体化改革,促进区域港口协同发展。健全支持交通运输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党对公路交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的领导。加强公路行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公路行业坚强战斗堡垒。

(二)加强组织实施,强化责任落实

落实规划项目主体责任。按照“全省统筹、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加强省地联动、协同推进规划实施。各市(区、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紧密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做好与地方政府的汇报,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部署,强化项目落实,积极筹措资金,完善目标考核机制,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

加强部门协调沟通。确保定量财政资金收入用于相关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地方政府对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地方政府筹措落实建养资金,对建设、养护、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

强化规划之间衔接。加强“十四五”公路水路规划与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加强与省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沟通协作,争取将规划任务纳入各级中长期发展规划内,确保规划任务顺利实施。

做好重点项目储备。抓好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实施。按照“开工一批、研究一批、储备一批”思路,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加强重大建设项目技术方案比选和经济可行性论证,强化咨询评估,科学合理确定建设方案和投资规模。

(三)完善资金政策,强化资金支持

密切跟踪国家重大战略政策、行业发展重点、相关投资政策调整动向,积极争取车购税、国债等中央资金,为规划项目顺利实施创造条件。研究完善以公共服务为主的重点公共交通投资融资模式,完善公路投资融资模式,规范推进PPP模式,采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方式进行。推荐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财力与事权匹配的公路投融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实行交通运输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投资方式的多元化。推动建立支持交通运输发展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规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的经营行为,积极控制和防范交通债务风险。

(四)完善行业管理,强化文明建设

完善行业内部管理体质。强化项目负责人对相关法律部的认识与使用,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水平,引入公众评价公路水路服务水平模式以及第三方评估模式,提高工作透明度、公众参与度与客观公正性,从而推动规划中任务与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相关部门及人员需严格服从法律约束,提高交通运输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个人能力。完善执法队伍建设、队伍规范执法。相关部门单位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履行职责。

强化行业内部文明建设。公开交通政务信息,推行政务公开,扩大社会以及民众知情权、监督权。弘扬正能量,创新宣传模式,加强交通各级领导与群众的联系沟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强行业文明建设与社会新闻宣传工作,合理运用文化传播,社会舆论等宣传途径,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组织进行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的文明素质,提升行业内部软实力。

(五)强化绿色科技,加强人才建设

强化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积极推进绿色公路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计环保水平,加强全省绿色交通监管能力,完善各地方绿色公路标准体系,强化环保设计,融入土地节约、材料节约、循环利用等绿色理念。以规划为依据,深化项目研究,合理确立建设方案,加强创新设计,鼓励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因地制宜,提高资源使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全省绿色交通监管能力,完善各地方绿色公路标准体系,强化环保设计,融入土地节约、材料节约、循环利用等绿色理念。

推行公路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加快智慧交通建设,强化科技领域研发,完善相应技术规范,实现公路网的智能化管理。合理设计建设方案,完善智慧公路网建设。强化科研平台的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高速网络服务的提升。

强化交通队伍人才保障。组建高水平年轻力量团队,建立全省交通运输以及交通科技方面专家库,优化从业人员学历和年龄结构,提高高级专业人才比例,提升团队核心力量。强化交通人力支持保障体系,改革、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保障体系,培养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以及交通科技的青年人才。

政策解读:http://jt.hlj.gov.cn/jt/c105140/202211/c00_31445232.shtml

 

 

责任编辑: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