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省委常委会委托,我就《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建议稿起草背景和过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央规划建议,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擘画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为谋划我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制定和实施好我省“十四五”规划,事关治蜀兴川全局,事关长远发展大计。为此,省委决定召开十一届八次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审议我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进行系统部署。今年8月,省委成立全会文件起草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副组长,罗文、王一宏同志具体负责,38个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在省委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8月31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正式启动建议稿起草工作。
建议稿的起草,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注重统筹谋划推进。省委多次召开常委会会议、财经委会议、深改委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等会议,跟进学习中央有关重要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注重思想引领,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文件起草全过程;加强统筹谋划,同步推进规划建议、规划纲要、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集中力量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对省情实际和未来发展进行再认识再审视,省领导牵头重大问题研究,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省政协广泛开展协商议政,各民主党派积极建言献策,省直有关部门分领域形成系列课题研究成果,为起草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是建议稿起草的重要特点。省委先后召开4场专题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企业家、中央驻川单位、基层干部群众等方面意见建议。依托互联网、新媒体开设专栏,收到社会公众留言6000余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450余条建议并及时研究转化。这是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起草过程中,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精神,着重对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多次召开文件起草组会议反复讨论修改,并认真听取了省级有关领导同志意见。11月13日,建议稿印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并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从各方面反馈情况看,大家普遍认为,“十三五”时期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十四五”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四川的战略位势更加凸显、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政策支撑更加有力,未来发展大有可为。大家一致表示,通过制定规划建议,对四川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总体谋划和系统部署,推出一系列具有支撑性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奠定坚实基础。相信建议稿经本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将转化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四川行动,成为指导和推动我省“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同时,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建议更加重视原创性基础研究,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推进科技赋能、数字赋能产业发展,着力把四川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建议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壮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力量。在调动各方积极性方面,建议充分发挥中央驻川单位作用,更加重视集聚各类人才,推动更多资源要素汇聚四川。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建议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补短板提质量,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更好回应群众急难愁盼,等等。
对这些意见建议,文件起草组逐条研究,有的直接采纳,有的整合转化,做到能吸收的尽量吸收,对建议稿增写、改写、精简文字410处,覆盖有关意见建议626条。一些具体事项留待编制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时统筹研究,工作层面的意见建议转交有关部门研究办理。经省委常委会两次召开会议审议,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建议稿。
二、建议稿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建议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鲜明主线贯穿和统领全篇,全面对标对表中央规划建议,紧密结合省情实际,明确四川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着力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四川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宝贵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其写入中央规划建议,对四川发展具有引领性和标志性意义。今后五年,是四川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建议稿按照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的战略目标来铺排基本框架,依据新发展理念内在逻辑来组织相关内容,统揽我省“十四五”时期区域经济布局和各领域重大部署。这有利于指导各地、各部门抓住未来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寻求突破,加快把国家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动能,是这次规划建议的一大特色。
建议稿起草过程中,注重把握了以下原则。一是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统筹考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体目标和“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明确破解突出问题、补齐短板弱项的重大举措。二是整体谋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既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又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出强调。三是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相结合,坚持“十三五”时期行之有效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新思路新举措。四是战略引领和落地落实相结合,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下,突出规划建议的方向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强化重点任务部署和重大项目支撑,提升规划建议的操作性。
建议稿共8个部分、33条,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总论,即第一部分,主要是总结“十三五”时期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分析国内外环境和阶段性特征,明确“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要求。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二至第六部分,阐述了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重要经济中心、强化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等重点任务。第三板块为保障,包括第七、第八部分及结束语,主要阐述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等内容。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
建议稿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路、重大部署、重大举措。这里,就几个重点问题作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中央把五年发展规划和十五年远景目标一同谋划,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原则。建议稿全面贯彻中央精神,锚定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统筹短期和长期,从6个方面提出了“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考虑到省委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的,并且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对有关目标采取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以利于引导各方面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研究提出一些较为具体的量化目标。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四川发展趋势和历史方位,建议稿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四个高于全国”的相对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幅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发展目标,既蕴含速度要求、也彰显质量取向,既强调培育发展新动能、也回应群众新期待,兼顾了现实需要和发展可能。从现实需要看,四川是经济和人口大省,必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勇担使命、作出贡献;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自我加压、稳中求进;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水平不高,科教资源丰富但创新能力不强,民生持续改善但服务供给不足,必须保持适当高于全国的增速、努力实现赶超跨越。从发展可能看,“时”与“势”对四川总体有利。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正逐步缩小,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四川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市场腹地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十三五”前四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0.5和0.6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0.36个百分点,但提升幅度略高于全国。面向未来,国家重大战略在四川交汇叠加,新发展阶段支撑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实现这些目标是有基础、有条件、有可能的。
第二,关于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找准四川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角色定位和融入路径,事关全省发展大局,各方对此高度关注。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六位,户籍人口近9100万,常住人口8300余万,市场主体超过680万户,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产业门类较为完备,具有扩大内需的市场腹地、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成链集群的产业基础,有责任有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党中央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四川在全局中的战略位势。建议稿提出,四川要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强化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需要强调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重点要找准自身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角色定位,在融入上下功夫、做文章。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它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深化改革开放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四川融入新发展格局,要多推创造型、引领型、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多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基于此,建议稿提出,全面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并对深化经济领域重点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作出部署。
第三,关于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以来,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的局面加快形成,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践证明,“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符合新发展理念,切合四川实际,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下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我们新的重要使命,有必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和更大空间尺度进一步审视全省区域经济布局,深化拓展“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建议稿重点从3个方面进行了深化拓展。在做强成都主干和极核功能方面,提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质量建设“两区一城”,筑牢国际门户枢纽地位,推动城市内涵式、组团式发展,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促进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发展都市圈卫星城市,建设都市圈功能协作基地,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作出这一部署,旨在提升成都发展能级、促进主干拓展、增强辐射带动。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方面,提出高起点规划建设省级新区,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分别形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并明确了经济总量占比高、综合承载能力强、创新发展动能强、区域带动作用强“一高三强”的内在要求。作出这一部署,使培育全省经济副中心在空间区域和内涵要求上都更为明晰,蕴含着激励争先竞强、跳起摸高、竞相发展的导向。在促进区域协同方面,着眼更好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成渝地区分工协作,提出构建“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即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强化成渝主轴支撑引领;加快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跨越发展,强化两翼带动;加快建设成德绵眉乐(雅)广攀经济带、成遂南达经济带和攀(乐)宜泸沿江经济带。针对我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议稿还提出,增强攀西经济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能力,推进安宁河谷综合开发;提升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需要明确的是,省委十一届三次、七次全会对五大经济区和各市(州)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定位,提出的深化川渝毗邻合作等重大举措,同这次全会深化拓展“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共同构成四川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力布局,要一体推进实施好。
第四,关于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四川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产业是核心支撑,创新是关键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我省培育核心竞争力、塑造发展新优势带来了重大机遇。我省工业化进程远未完成,工业化率尚未达到全国峰值就开始下降,制造业比重仅占2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必须坚持以实体经济为立足之本,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以数字经济为重要引擎,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议稿提出,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并对完善“5+1”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加快建设“4+6”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加快建设“10+3”现代农业体系、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等作出部署。
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制高点,具有强渗透性和高融合性,能够有效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已成为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核心力量。发展数字经济,主要比拼的是人才、技术、创新和市场,全国各地总体在同一起跑线上,我省具备一定比较优势,有望在发展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换道超车”。塑造四川经济发展新优势,必须主动拥抱数字经济时代,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转型升级全面赋能,催生发展新动能。建议稿提出,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四川、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塑造四川经济发展新优势,必须依靠创新促进动能转换、质量提升。建议稿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加快组建天府实验室,建好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争创国家实验室;提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培育建强科技创新主体、改善科技创新生态等重大措施。作出这些部署,就是为了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第五,关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具有鲜明的民生导向,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不仅期盼物质富足,而且向往精神富有,关注的领域更广、品质要求更高。因此,建议稿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事关人民福祉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一老一小”、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了重点安排,积极回应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安全是极其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实现安全发展,是四川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必须守住的重要底线。建议稿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四川和平安四川。提出这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就是为了使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前进。
同志们!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是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希望大家认真思考、深入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共同把建议稿完善好、把这次全会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