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系列解读 | 多措并举 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2022-02-25 来源:产业司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是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有力支撑。多年来我国工业发展成绩瞩目,已形成显著规模优势、齐全配套优势和强大内需优势,随着未来进入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工业长期增长的前景依然可期。但近期以来,多重因素对工业经济运行造成干扰和掣肘,由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供需条件深刻变化,短期风险矛盾和转型压力叠加共振,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受到挑战,下行压力有所加大。2月18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主动出击、精准施策,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力保障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税费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工业企业融资能力

  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财税政策一直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具有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等特点。近年来,我国先后通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加大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减免力度,有力促进了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财税政策还有较大优化空间,企业转型发展还面临较大的税费成本负担。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导致工业经济增长难度加大,特别是部分中小微企业面临较大生产经营压力,需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尽快推动新的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效,强化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减轻企业生产经营负担,释放企业创新创业活力。《若干政策》将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税费负担作为第一要务,提出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延长阶段性税费缓缴政策、加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免力度、降低企业社保负担等一系列减税降费举措,有利于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强化金融信贷支持。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近年来,金融业回归实体经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0年,银行业新增制造业贷款2.2万亿元,规模超过前五年的总和。2021年,中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超3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达32.8%;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万亿元,同比增长27.3%,普惠小微授信户数4456万户,同比增长38%。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未根本破解,在市场竞争压力增大背景下更加突出,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以助力工业企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若干政策》提出,2022年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落实煤电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政策,支持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建设,有利于拓宽制造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动力。

  二、加强项目和工程投资,加速低碳高端数字化转型

  加速工业增长模式低碳化。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顶板效应日趋强化,传统工业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业结构和新型模式势在必行。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转型升级,不仅有助于降低工业能耗污染水平,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从而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约束;也有助于通过投资关联带动作用,拓展和扩大绿色产品服务需求,从而催生和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此,《若干政策》一方面从能源供给端出发,提出加强支持大型风光电光伏基地、分布式光伏、海上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也提出加强传统煤电机组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也从能源需求端出发,针对高载能工业,提出启动实施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

  助力工业竞争水平高端化。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工业企业重生产、轻研发,一直处于技术追随和产业依附地位,高端、关键核心和重要基础环节相对薄弱。当前面对产业竞争新变局,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偏弱、根基不牢的矛盾正在凸显,在需求结构持续升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短板不仅对工业经济短期运行形成冲击,更是对我国工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形成“箍桶效应”。为此,《若干政策》围绕破解制约工业整体竞争力的突出瓶颈,提出了实施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产业基础再造等重大工程,并提出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专精特新”企业等相关举措,旨在充分发掘企业创新升级潜能。

  推动工业发展形态数字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一系列重大和前沿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和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快创新应用,不断向各领域融合渗透,加速带动传统工业升级变革,将深刻改变工业发展形态。数字化转型不仅将推动技术与产业互动,也将促进跨产业融合,催化放大乘数效应,尤其是随着“数字红利”持续释放,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重塑工业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为此,《若干政策》围绕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启动实施北斗产业化重大工程、大数据中心建设专项行动等,随着一批重大工程落地实施,有望不断加速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三、加强政策协调联动,保障要素和能源资源有效供给

  加强能源资源保障,助力工业平稳运行。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煤炭、石油、天然气供求压力增大、价格持续攀升,国内一些地区出现能源供需失衡,部分省份电力供需偏紧。同时,由于我国在铁矿、铜矿等重要资源领域进口依赖度高,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市场炒作、预期紧张等因素影响下,铁矿石、铜矿、玻璃等大宗商品以及棉花、大豆等上游原料都出现价格长期上涨变化,导致工业企业成本严重承压。2021年,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1.2亿吨,均价164美元/吨,同比上涨55.3%;铜精矿进口金额567.6亿美元,同比增长55.6%。《若干政策》提出,做好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加强市场监管和监测预警,推动符合条件的矿产开发项目和再生资源利用,有助于提高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和保障水平。

  创新土地供给方式,提高工业用地弹性和效率。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加速,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显现,再加上土地集约化利用导向增强,用地紧张、成本升高成为工业发展的刚性约束。与此同时,工业用地还存在资源配置不优、出让使用弹性不足、二级市场发育不够、闲置用地盘活利用不畅等问题,对工业发展也有结构性影响。《若干政策》提出,保障重大项目土地供应,支持实行“标准地”出让、类型合理转换、弹性供应用地等措施,有助于进一步挖潜用地空间、提高用地效率和效益。

  统筹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有序推进节能降碳转型。国家“能耗双控”目标要求一直是稳定、明确的,但一些地方缺乏合理统筹安排,长期与短期任务协调不当,临时加码压减能耗约束性指标,给工业特别是高载能产业发展造成影响。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动辄停产关闭、先停后治等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行为,未能充分考虑行业技术特性、能源利用效率、经济社会效益等,对企业稳定运营、安全生产和扩大投资带来不良影响。《若干政策》提出,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落实好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政策,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工业节能降碳转型。(付保宗 徐建伟 余新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