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牢固树立工业化理念和市场思维、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突出强企延链、兴业富民,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协同发展机制,储备打造一批新千亿百亿产业、外引内培一批超十亿超亿新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农业强县,努力把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化大产业,把农村建设成为“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带动农民携手迈向共同富裕道路。
二、健全扶优培强的龙头引领机制
(一)精准实施产业招商。精准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聚焦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全链条招商体系。建立目标企业清单、要素需求清单,开展靶向招商。构建完善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健全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等全周期服务机制。
(二)做大做强涉农主体。支持农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全产业、全链条培育各类农业企业。支持企业牵头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精准辅导企业上市,着力壮大超亿元、超十亿元等龙头企业队伍。探索推进“园中园”模式建设食品产业园,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
(三)发挥国有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供给保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吸纳农民就业等方面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完善协调联动、融合发展机制,强化涉农资源资产整合,向粮食等农业基础性产业集中,向农业产业链高端环节布局。
三、健全五端联动的延链补链机制
(四)建立市场导向的生产体系。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制定特色农产品团体标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全市场信息传导机制,鼓励企业以订单农业为牵引,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按需生产、以销定产。推动形成种业强农、机械强农、设施强农、智慧强农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五)完善高值利用的加工体系。延伸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条,合理确定农产品加工程度,完善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相互补充的多层次利用体系。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推进粮变粉、肉变肠、果变汁、茶变饮、米变酒等精深加工,开展碎米谷壳、果花果皮、虾壳蚌壳等农产品副产物深度研发,实现全产物高值利用。探索芦竹等生物质资源高价值转化为可再生能源模式。
(六)建立高效运行的流通体系。建立健全产地冷链设施共享共用机制,实施流通增效工程,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优化产地型冷库、分拨型冷库、市场型冷库、配送型冷库建设布局,融入“四纵四横”国家冷链物流骨干大通道。整合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资源,打造多式联运的绿色农产品通道,实现干线直达、支线分拨的高效运输。支持农村公路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等一体化建设。
(七)构建多级联动的供应体系。实施供应链体系建设工程,优化省级中枢统筹与跨区域协调功能。市级立足区域产业特色,优化加工、包装、集散等供应链基础设施运营,打通产销对接链条,促进生产销售主体协同。县级探索产地直供模式,建立初加工、分等分级、标准化集货及短途运输全链条服务,带动农户深度参与。
(八)健全全渠道融合的销售体系。实施渠道拓展工程,支持企业与电商平台加强合作打造爆品,推广直播电商、私域社群等新模式。支持餐饮以及对接省内外批发市场等企业主体进机关、机场、高校、高铁、医院、商超、景区。支持农业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鼓励有意愿开展外贸业务的农业企业“走出去”,推动“赣品出海”增量提质。
四、健全向新向质的业态发展机制
(九)培育千亿百亿特色产业。通过省级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引导各地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力度,做大做强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5个千亿级产业,巩固提升茶叶、中药材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储备打造木本油料、竹产业、苗木花卉、森林食品等一批新千亿百亿产业,打造区域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
(十)加快发展科技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统筹部署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生产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统筹科技资源,支持现代种业、农机装备、智慧农业、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化发展,加快催生一批高新科技产业。
(十一)着力打造农业强县。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系统谋划县域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各县集中打造1-2个优势特色产业,择优纳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支持范围,逐步形成“一县一链一标杆”差异化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农业强县。深化产村融合、景村融合,推动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
五、健全提质提档的品牌打造机制
(十二)发展壮大绿色农业。健全绿色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发展。护好用好绿色生态资源,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纵深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省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数字化监管执法,实现全过程、全链条监管。
(十三)加快发展精品农业。建立健全高品质、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的精品农业发展体系。研发一批果汁饮品、休闲食品、养生保健品、美容护肤品等“风口”产品,开辟发展新赛道。建立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高效协同的营销体系,延伸价值链、提高附加值。
(十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构建以“赣鄱正品”为引领的全域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联动发展体系。鼓励支持企业采用培育、共建等方式,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母子品牌。打造一批赣字号的地标品,妆字号、健字号的功能品,地方特色的小美特精农产品,形成品牌联动发展矩阵。
六、健全三产发力的联农富农机制
(十五)创新一产联农带农模式。创新推广“优质平台+基地+农户”模式,支持建设一批电商直供基地、绿色直采基地,带动农户分享直销增值收益。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带动农户发展高效种养殖业,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
(十六)推动二产带农就业创业。支持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细化农产品加工各环节工种,针对农民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就地就近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吸纳当地农民就业。探索农民自有农机装备、生产设施、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企业的有效形式,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引导鼓励返乡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对接企业就地创业,开展农产品初加工等。
(十七)鼓励农民参与三产经营服务。拓宽电商直播、民宿管家、研学讲师、农活教练等多元化就业岗位。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三产融合发展有效方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参与三产经营和股份分红。
七、健全优先发展的要素保障机制
(十八)强化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产业化优先发展机制,统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等,支持产销对接、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培育等全产业链发展,以及企业培育、农民主体发展、线上线下营销等。健全项目资金补贴监管和高效利用机制,用好用足政策资金。
(十九)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结合企业需求,开发“订单贷”“活体贷”“仓储贷”“土特产贷”等金融产品。探索各类农产品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推动涉农贷款总量正增长。推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因地制宜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多种形式农业保险。
(二十)强化科技支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级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探索围绕企业需要和产业需求,设置农业科技项目和研究课题的有效方式,推动实现市场主体命题、科研单位答题。
(二十一)强化人才支撑。建立以需引才、引而能用的人才引培机制,靶向引进分子育种、农产品加工研发等高端科研人才,职业经理人、数字运营、跨境电商等产业运营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健全人才评价体系,持续推动青年科技人才、博士后等人才政策落实,探索推行农民职称评审,建立“田秀才”职称通道,推广乡土人才工作室模式,夯实本土农业农村人才培育根基。
(二十二)强化用地用能保障。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引导农业产业项目聚集发展,统筹安排设施农业用地、存量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保障不同类型项目用地需求,推动土地要素向农业产业倾斜。建立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及时协调解决项目用能用地用林问题。落实农业企业用电、用气等能源优惠政策,对使用清洁能源、淘汰高耗能设备的给予政策支持。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作为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纳入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政策举措,落实改革要求。把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作为落实省委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定期研究部署,协同发力。将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内容,强化考核评价。加强政策培训,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强化典型引路,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共谋共建共享农业产业化的浓厚氛围。
202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