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黄府发〔2021〕2号


区政府各委、局、办,各街道办事处:

现将《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2021年2月8       

 

 

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1月12日上海市黄浦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一、新起点新征程

二、开新局谱新篇

第二章  着力强化“四大功能”,构筑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一、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二、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三、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四、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第三章  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

一、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

二、持续扩大“演艺大世界”品牌效应

三、传承百年经典历史文脉

四、推动文化融合发展

五、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效能

第四章  优化提升区域功能,打造“一带双核三区”新布局

一、建设高能级外滩金融集聚带

二、推动“双核”聚能升级

三、推进“三区”联动发展

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五、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利用

第五章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树立高品质生活新典范

一、加速推进旧区改造

二、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三、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四、构建高位优质的教育体系

五、全面推进健康黄浦建设

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服务

第六章  推进城区治理现代化,争创高效能治理新标杆

一、持续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

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坚守城区公共安全底线

四、持续改善城区生态环境

五、巩固提升智慧城区建设

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第七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区域发展源动力

一、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二、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三、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四、深化政府管理重点领域改革

第八章  全面强化实施保障,共谱城区发展新篇章

一、加快人才高峰建设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三、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也是黄浦全面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的重要五年。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的精神,根据《中共黄浦区委关于制定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黄浦区人民政府编制《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今后五年黄浦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黄浦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一、新起点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黄浦砥砺奋进的五年,是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的五年,是经受一系列挑战、破解一系列难题、办成一系列大事的五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上海发展改革大局,紧紧围绕“经典黄浦、精品城区”的总体定位和打造标杆、走在前列的总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圆满完成“十三五”各项发展目标和任务,如期建成最具世界影响力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基本框架,为“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质量再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经济密度保持全市第一;区级财政收入在大规模减税降费中实现年均增长6.5%,保持中心城区前列。高端服务业发展能级稳步提升,总税收占比接近80%,税收亿元楼宇接近70幢;合同利用外资约75亿美元,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家。单位增加值能耗保持全市最低水平,提前一年完成下降15%的目标。

核心功能得到新提高。外滩金融集聚带集聚辐射效应愈加凸显,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达到6家,金融市场交易量约占全市3/4,全球中央对手方协会CCP12等国际性、全国性金融行业组织相继落户,外滩金融峰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活动成功举办。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南京东路、淮海中路等世界级商圈完成商业结构调整面积近90万平方米,南京路步行街东拓实现品质和活力跃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中心城区第一。创新创意资源加快集聚,外滩大会永久落户,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等一批创新项目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奖项与专利成果数量稳步提升。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演艺大世界”影响力持续提升,三大剧节、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豫园灯会等文旅活动品牌效应不断扩大,率先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三大任务、一大平台”扎实推进,对接自贸区和新片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发布“扩大开放50条”、“支持外资金融发展12条”等,境内首家新设外资控股券商和首家合资保险资管公司落户;对接上海科创板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科创板上市全方位服务平台和上市企业培育库;发布实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方案,联合中金资本设立百亿级长三角科创发展大基金;承接放大上海进博会溢出效应,累计达成采购意向超9亿美元。“放管服”改革力度持续加大,“一网通办”加快推进,在全市首创“店小二”主题式政务服务,率先发布打造全市最优综合营商环境实施意见,综合营商环境处于全市前列。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完成房地产板块区属集团整合重组。

城区建设呈现新亮点。旧区改造全面提速,完成旧改征收超过5万户,超“十三五”目标近一倍。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深入推进,衡复历史风貌区保护修缮成效显著,外滩“第二立面”老建筑保护利用启动实施,北京东路地区转型不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山南路地下通道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新增商业商务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获评全国优秀智慧城区,基本实现5G网络室外连续覆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滚动实施,新增各类绿化超过30万平方米,垃圾分类减量成效明显,外滩滨江成为全市首批低碳发展示范区。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冲击,充分彰显了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城区治理获得新成效。“一网统管”建设不断深化,网格化管理水平名列全市前茅。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入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实施,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面建成,荣获首届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称号。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持续增强,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不断深化,“零距离家园”成为上海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色品牌。一批重点难点信访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公众安全感满意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实现新提升创业就业水平不断提升,成功扶持创业约3400人,实现三类重点人群百分百就业,地区登记失业人数逐年降低。养老服务体系扩容提质,新增养老床位2491张,超额完成市下达“十三五”新增养老床位指标,“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深入推进,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长者照护之家各街道全覆盖。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四位一体”、租购并举住房保障体系有序推进,累计实施旧住房改造164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超过5万户。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三纵-五横-四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医疗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九院黄浦分院正式运行,成为全市首批区域性医疗中心。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军民共建深入推进,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五年的实践很不平凡,成绩也来之不易。黄浦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围绕服务上海发展大局,奋力克服复杂多变的外部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冲击,在改革开放创新中加快提升发展,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持续改善民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为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以“四个放在”为战略基点构建面向未来的战略新优势

“十四五”时期,从全球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从全国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从全市看,上海正以推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为战略牵引,以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同时面临着国内市场竞争、创新竞争、产业竞争、人才竞争加剧等现实压力,一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需要加快破解。从黄浦看,我国引领推动经济全球化、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海深入实施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都为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核心区的功能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提供了重大机遇。此外,旧区改造持续换挡加速将极大地重塑城区的空间形态、功能布局、治理格局,为跨越式提升城区品质、经济密度、核心功能提供重大契机。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黄浦“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从外部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对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黄浦带来严峻冲击,发展环境面临更为深刻复杂变化;各兄弟城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黄浦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传统优势遭遇挑战、制约短板更加凸显。从自身看,黄浦率先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定位、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对标,还存在不足和差距,主要是:城区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还不够强,运作全球的资源配置力、开放门户的集聚辐射力、核心产业的引领带动力、创新发展的驱动策源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新兴产业尚未成势,新动能不够强劲,产业结构和能级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城区形象和品质与世界级城市会客厅目标存在差距,旧区改造、城区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养老服务等还存在不少短板和瓶颈,需要下更大力气攻坚突破。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黄浦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黄浦要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主动创新求变,持续增强全球资源要素的集聚深度、链接强度、辐射广度和支配力度,为上海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提供关键支撑;要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区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优势、强化功能,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发挥引领辐射作用;要在服务上海改革发展大局中奋勇争先、追求卓越,持续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标杆。面向未来,我们要全面、辩证、长远地审视黄浦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大势、内外部环境、主客观条件,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始终胸怀大格局、着力拓展大视野、敢于谋划新思路、奋力展现新作为,危中抢机、勇创新局,团结一心、砥砺奋斗,努力创造新时代黄浦发展新奇迹。

3.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成为“发展最领先、群众最幸福、治理最高效、魅力最彰显、人人最向往”的人民城市建设典范,成为新时代上海面向全球的“心脏、窗口、名片”。城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四大功能”显著增强,成为全球金融体系、贸易投资网络、开放交流合作的重要枢纽节点之一,国际化程度和综合影响力显著提升,经济实力、经济密度迈入顶级全球城市核心区行列;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城区各领域“二元结构”差距显著缩小,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现代化治理体系成熟完备,城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政府规范高效、司法公平正义、城区安全有序、社会充满活力、全民崇德尚法,城区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城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展望二〇三五年,黄浦的城区形态、功能、品质将得到全面重塑跃升,城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将实现跨越式突破,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和活力,人人享有更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二、开新局谱新篇

1.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黄浦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大局,聚焦城市“心脏、窗口、名片”总体定位和“功能新高峰、品质新标杆”发展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以强化“四大功能”、推动城区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打造配置全球资源、引领区域发展的心脏,彰显中国气派、弘扬城市精神的窗口,追求精细治理、诠释美好生活的名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2.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加快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

坚持服从服务大局。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坚持在时代大背景、国际大环境、全国大格局中思考谋划黄浦发展,主动担当中心城区核心区的特殊使命和责任,在敏锐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创造性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中,构筑新时代黄浦发展战略优势。

坚持追求卓越取向。紧盯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方位对标顶级全球城市核心区,持续用力强化长板优势,久久为功补齐短板弱项,奋力追赶超越、再起宏图,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不断增强城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努力在新时代全国和上海改革发展中争当标杆、走在前列。

坚持人民城市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城市建设重要理念,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各项工作的鲜明主题,更好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激发全区人民创新创业创造的伟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动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四个论英雄”发展导向,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提升城区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引领。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作用,紧扣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争取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开放试点,以开放倒逼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国际化城区。

坚持科学精细治理。牢固树立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统筹发挥好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面力量,做好“改造更新”和“改革创新”两篇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大文章,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更大功夫,在精耕细作、精益求精中铸造精品、打造样板。

为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和区委“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更加注重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主动服务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加注重“五型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进一步巩固提升黄浦的核心优势。更加注重城区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创新推动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成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的重要承载区。更加注重统筹安全和发展,加固安全底板、补齐韧性短板,提高重点领域的安全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实现城区更加安全、更可持续发展。

3.发展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量全区发展实际,到2025年,服务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核心承载功能、综合服务功能更加凸显,高品质生活的典范样板效应更加彰显,城区现代化治理水平的示范引领地位更加巩固,初步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成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标杆、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和世界级城市会客厅,谱写出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黄浦新篇章。具体目标:

城区核心竞争力更加强大,打造卓越黄浦。城区“四大功能”明显增强,“五型经济”加快发展,发展新动能加速迸发,高端服务业优势更加凸显,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经济密度保持全国领先、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区级财政收入增幅保持中心城区前列,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保持全市最低,成为全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打造幸福黄浦。全面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基本完成无卫生设施家庭改造,历史性解决城区面貌“二元结构”矛盾,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主要居住区10分钟社区生活圈,数字化、多样化、高品质、个性化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便利,群众享有更加殷实、更加富足、更高品质的生活。

城区现代化治理更加高效,打造活力黄浦。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两张网”高效运转,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长效机制更加完善,城区安全、韧性显著增强,城区环境更加宜居宜人,绿色低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基层和社区活力更加迸发,成为充满活力、井然有序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标杆。

城区文化软实力更加彰显,打造魅力黄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城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底蕴优势充分彰显,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演艺大世界的显示度、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城区文化特质更加凸显、精神品格更加鲜明、人文内涵更加厚实、战略优势更加突出。

城区共同体意识更加凝聚,打造同心黄浦。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更加健全完善,群众有序参与治理的主人翁精神和公共责任得到充分激发,执法司法公信力和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民主深入推进,城区凝聚力向心力、群众自豪感荣誉感显著增强,“创造更美好的黄浦、更幸福的生活”成为全区人民的共同期盼和积极行动。

4.主要指标

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确立“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23项指标中,预期性指标有14项,约束性指标有9项。

 

黄浦区“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目标

1

经济密度

亿元/平方公里

预期性

160以上

2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

%

预期性

3-5

3

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

预期性

高于全区GDP增速

2个百分点左右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1500左右

5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预期性

25

6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预期性

提高50%

7

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

%

约束性

完成市下达目标

8

营商环境评价

预期性

全市前列

9

旧改征收户数

万户

约束性

3以上

10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约束性

控制在市下达

指标数以内

11

帮扶初创期企业

约束性

3200

12

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户籍老年人口比重

%

约束性

完成市下达目标

13

每百名学生拥有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

预期性

全市领先水平

14

演艺大世界展演数量

场次/年

预期性

30000

15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

预期性

85左右

16

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街道覆盖率

%

约束性

100

17

菜市场规范化改造覆盖率

%

约束性

90以上

18

新增各类绿化面积

万平方米

约束性

19

19

PM2.5年均浓度

微克/立方米

约束性

35以下

20

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率

%

预期性

5

21

新增5G、AI创新应用场景

预期性

50

22

移动通信网络平均下载速率

Mb/s

预期性

1000

23

公共安全感满意度

预期性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第二章  着力强化“四大功能”,构筑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聚焦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以着力强化“四大功能”为核心,以加快发展“五型经济”、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为抓手,以占据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的更多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环节为方向,持续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关键承载。

一、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坚持以国际化为导向,聚焦资金配置、总部经济、贸易集散、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增强各类要素资源的集聚深度、链接强度、辐射广度和支配力度,努力建设成为吸引全球资源促进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首选地”。

1.增强金融资源要素配置

围绕上海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发挥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所、清算所、票据交易所、跨境清算公司、城银清算公司等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的集聚优势,进一步吸引汇聚更多面向国际的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性机构和国际性金融组织。强化金融要素市场配置全球资源功能,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支付清算平台创新跨境业务、延展服务广度,完善“上海金”等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助力提升“上海价格”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力。主动融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大趋势,争取境内外金融机构参与人民币国际化业务试点率先落地。鼓励支持资产管理机构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吸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跨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金融机构。到2025年,资产与财富管理规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

围绕上海深化国际经济中心建设,以提升总部型经济发展能级为重点,坚持引进和培育双向发力,完善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体系,着力提高多功能、高能级总部企业集聚度,鼓励支持企业“在黄浦、为全国、为全球”,加快提升配置国际国内资源的能力。大力吸引高能级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投资中心、结算中心、营运中心、研发中心等,推动现有地区总部和总部型机构提升能级,着力增强辐射亚太、面向全球的资源整合、管理服务功能。积极吸引更多国内企业总部或第二总部、总部型机构及民营企业总部落户黄浦。梯度培育、分类支持一批潜力型、高成长型总部企业。“十四五”期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5家。

3.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市场的贸易枢纽

围绕上海深化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贸易高端要素集聚辐射力度,强化买全球、卖全球贸易枢纽功能,提升黄浦在上海深化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贸易企业、大型连锁品牌地区总部和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型总部,大力支持贸易型总部拓展功能、延伸链条,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能级。稳步提升煤炭、石油、黄金、食品等货物贸易规模,推动黄浦在货物贸易重点领域优势更优。充分利用RCEP等自贸协定,加快服务贸易、技术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发展,集聚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集成服务水平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能级贸易主体,打造贸易发展新增长点。积极吸引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外贸易组织、贸易促进机构、国际性协会,推动黄浦成为全球投资贸易网络的枢纽节点和亚太投资门户优选地。到2025年,商品销售总额力争突破8000亿元。

4.强化航运资源配置服务能力

围绕上海深化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航运服务品牌凸显、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要素流动协同高效为导向,构建链接全球、服务全球的航运专业服务网络。积极发挥航运总部集聚的优势,聚焦航运经纪、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评级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大力吸引高能级航运总部企业和核心功能机构,强化航运服务头脑决策中心及窗口平台功能,促进航运与贸易、金融深度融合联动发展,成为上海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服务区。

二、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坚持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上海深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型经济发展为导向,聚焦金融科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突破,集聚更多创新资源,提供更优创新服务,产生更多创新成果,成为上海深化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服务区和特色功能区。

1.打造创新资源空间载体

加快推进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和东方国际生命科学产业园区建设,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推动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医学产学研基地”项目建设。深化张江黄浦园建设,鼓励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创载体向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结合北京东路地区城市更新,推动机器人展示体验港等科创载体建设。推进河南路-中华路科创空间建设,大力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

2.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金融科技重大项目和平台,全力支持资产交易、支付清算、交易监管等方面的研发、建设与应用推广。发挥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上海整形医学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平台作用,承接一批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外资机构设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引导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合作共建研发平台,支持顶级学术机构以年会、论坛等形式集聚一批全球科技人才和顶尖科技成果。引进培育市场化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推动建立“离岸研发实验室”“离岸研发中心”“离岸孵化器”等离岸创新平台。

3.壮大科技创新企业主体

紧抓上海科创板注册制改革机遇,支持鼓励区内高成长性科技创新企业赴科创板上市,吸引一批科创板上市企业在黄浦设立第二总部。着力引进一批总部型、平台型科技龙头企业,引导支持有实力的科技企业升级设立地区总部,集聚一批技术特色鲜明、业态模式创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鼓励引导大型科技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带动产业强链补链,持续引领行业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鼓励企业承担各类科研创新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

4.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以重点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为主体,政府、科研机构协同推进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联盟,促进优质科技成果项目在黄浦转化落地。支持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成果转化中心或国际合作直通车,积极吸引全球知名科研团队和优质科研成果。推进一批专业化、国际化的创新服务功能性机构、公共技术平台集聚发展,加快技术转移及成果产业化进程。发挥长三角科创基金引领作用,推动长三角区域科创成果转化。

5.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生态建设,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开展信用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融资业务,推进专利质押融资服务试点,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引导专业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链,推进重点领域行业协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等服务。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协同协作,完善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加大知识产权创造的奖励扶持,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机制,推进专利调解和重点地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建设,加大侵权假冒行为惩戒力度,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发挥24家科普基地作用,大力推进全域科普,完善科普工作体系,着力提升市民科学素质。

三、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瞄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深化市级外滩滨江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服务型经济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以金融服务为核心、商贸服务和专业服务为优势的三大千亿级产业,加速发展以文旅服务、健康服务和科创服务为新动能的三大百亿级产业,积极布局未来潜力产业,构建“3+3+X”高端服务业发展体系,争创国家级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1.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

以提升“外滩金融”的国际影响力、引领力和竞争力为导向,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着力点,推动金融服务业更高水平开放创新,强化黄浦在上海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巩固发展金融优势行业,重点聚焦资产管理领域,加大对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信托、券商资管、基金管理等资产与财富管理类机构的吸引与支持力度。把握国家金融领域扩大开放的战略机遇,积极吸引一批外资金融企业和机构,鼓励中外金融机构率先承接金融业对外开放试点项目,提升金融业的国际化水平。促进金融与科技互融发展,推动金融科技成为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鼓励发展绿色金融。不断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水平。“十四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区GDP增速2个百分点左右。

2.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

以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为中心,聚焦南京东路、淮海中路、豫园三大世界级商圈,加快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扩大“五五购物节”影响力和辐射力,持续提高上海购物品牌美誉度和标识度,使黄浦成为人人向往的世界级消费目的地。深入推进上海国际时尚之都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时尚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国际时尚策源地和潮流风向标。加快推进消费模式和业态创新,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免税经济、夜间经 济等特色经济形态,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拓展数字消费,推动数字化赋能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完善社区商业整体布局,实施早餐工程改造升级,菜市场规范化改造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加快推动自主品牌发展壮大、老字号品牌振兴焕新、国际优质品牌集中集聚,成为上海品牌发展高地。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0亿元左右,继续保持中心城区领先。

3.优化发展专业服务业

“环球专业服务枢纽”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业企业(机构)集聚度、品牌知名度、服务辐射度。集聚发展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会计审计服务、法律服务、航运服务等行业,聚焦全球服务机构名录(GaWC),积极吸引国际顶尖专业服务业机构,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专业服务集群。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服务机构,搭建面向国际、内外链接的项目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专业服务与企业资源对接,提高专业服务的跨区域、跨产业服务能力,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半径。推动专业服务业行业共同体建设,为企业提供全套优质解决方案。深化专业服务品牌建设,提升专业服务品质能级。到2025年,专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2000亿元。

4.加快发展文旅服务业

以扩大规模、提升能级为方向,聚焦文化创意、旅游会展、演艺影视、体育电竞等行业,打造优势突出、辐射力强、结构优化的文旅服务产业集群。围绕上海深化国际设计之都建设,巩固提升八号桥、江南智造等品牌创意园区优势,培育集聚广告设计、创意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等领域龙头企业,推动文化创意、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强化创意产业在全市的引领地位。深化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着力发展旅游总部经济,办好上海旅游节开幕大巡游等知名节庆品牌活动,提升旅游服务能级。巩固提升文旅消费承载力,持续优化文旅消费环境,积极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积极推动文化演艺、影视制作、文化经纪、出版传媒、IP授权、艺术品拍卖等领域品牌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引进知名电竞职业赛事,提升电竞产业能级。到2025年,文旅服务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

5.集聚发展健康服务业

以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健康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和政策支持,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端诊疗、医学美容、健康管理等行业,健全多层次对接需求、全方位转化落地的产业生态,打造创新能力强、发展能级高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成为上海健康服务业发展高地。巩固提升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高值耗材销售流通环节的优势,积极推动创新药品、新型医疗器械、医药电子商务等扩大发展规模。加大精准医疗、医学美容、中医医疗、互联网医院、远程诊疗、国际医院、国际健康旅游等专业细分领域集聚力度,促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快速发展。推动健康保险、健康体检、体育健康、康复医疗等健康管理行业发展,增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健康服务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

6.积极发展科创服务业

以科技创新回归都市新趋势为契机,聚焦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软件信息服务等重点行业,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硬核”企业和头部企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发挥外滩大会影响力,围绕移动金融、智能投顾、保险科技等重点领域,引进和培育10家以上高能级金融科技企业,建设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性广、示范性好的金融科技创新项目,成为金融科技发展高地。深入实施以“场景+龙头企业+生态”为主导的“AI增能计划”,加快推进上海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人工智能发展动能。积极推进软件信息服务业平台化、融合化发展,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十四五”期间,科创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

7.积极探索未来产业发展

把握城市数字化转型新方向、新趋势,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扩大流量型经济发展规模和能级,支持金融、商贸、文化等产业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在线金融、新零售、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娱乐等在线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在线经济与六大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充分发挥黄浦丰富的场景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场景创新、应用创新,积极探索发展场景经济,在金融、零售、文旅、健康、科创等领域,集聚吸引一批具有场景技术开发运用能力的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及示范引领效应的深度应用场景,率先形成场景经济的首发效应和先发优势。

四、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紧抓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力争对接“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取得新突破,推动开放型经济水平跃上新高度。

1.深入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和新片区建设

主动放大上海自贸试验区和新片区建设的综合效应,积极争取更多投资、贸易的便利化、自由化措施在黄浦率先复制、同步实施,促进与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产业业态衔接、功能互补、联动发展。深入实施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等金融开放举措,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参与自贸区、新片区股权投资、企业重组、直接投资等合作。聚焦服务业开放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率先推动文化创意、数字娱乐、演艺经纪等方面的一批首创性外资项目落地。

2.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持续实施长三角一体化行动方案,聚焦产业发展、市场协同、公共服务、要素流动等领域,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区合作,构建互惠互利、求同存异的合作共赢体系。积极牵头组建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CBD发展联盟,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动与长三角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文商旅联动、时尚产业“四个一体化”发展。主动释放区域教育、文化、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共享红利,加强在人才流通、民生互助、信用互认、市场监管等领域合作,推动教育、医疗、养老、医保、信用等资源跨区域共享,全力打造长三角要素集散、走向世界、品牌营销、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的窗口,成为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央活动区发展标杆。

3.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综合效应

依托进口博览会对外开放的平台效应,积极对接进博会外国经贸组团和境外参展企业,与更多国际城市和企业在贸易、投资、信息、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国际企业和新技术、新品种、新服务落户黄浦。持续做好进博会服务保障,充分承接和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积极引入优质品牌、新兴品牌和时尚潮牌,鼓励引导优秀参展商在南京东路、淮海中路、豫园等商圈设立“6+365”常态化展示中心。

4.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并重,大力发展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体现高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的开放型经济,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提高外资利用新水平。深入贯彻外商投资法,落实放宽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条件等开放举措,引导外资投向金融、商贸、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等重点产业领域,不断提高要素流动自由度与外商投资便利度。把握国家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的战略契机,率先承接服务业对外开放项目落地,积极争取一批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新设外资服务机构落户。加大对经济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高端产业的引进力度,吸引金融、贸易、航运、科创等行业优质投资。

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参与、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市场主体“走出去”服务体系建设,发挥高端服务业发展优势,为企业打造个性化、定制化的全方位专业服务。鼓励外向型企业、金融投资企业、龙头企业融入和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提高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对标借鉴国际一流城市(区)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等方面经验,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深化拓展各类合作交流,鼓励人才往来,推动文化、商务、教育、体育、科技、生态环保、节庆活动等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项目建设。发挥外滩、新天地、豫园等“城市会客厅”名片效应,积极吸引各类国际性组织、国际性机构、国际性论坛落户,营造国际交流氛围,不断提升城区魅力和世界影响力。

 

第三章  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挖掘、用好用活深厚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更好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展现都市文化精彩,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加快建设更有品质、更有魅力、更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引领区。

一、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加强140余处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深入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发挥34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街道、居民区三级阵地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凝聚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完善文明城区常态化创建机制,持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厉行节约的社会风尚。推进区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推动母婴设施建设,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在更高水平上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共建。

二、持续扩大“演艺大世界”品牌效应

围绕亚洲演艺之都核心示范区建设,持续提升“演艺大世界”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完善“一中心、五集群、多空间”演艺资源布局,鼓励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剧场,积极拓展演艺新空间,剧场、演艺空间达到80家。依托上海国际音乐剧节、上海国际戏剧邀请展、上海国际喜剧节三大节展,集聚更多国内外名家、名团、名剧,吸引更多展现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和都市文化的首演、首秀和首展,各类演艺活动年演出场次达到3万场。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演艺大世界”建设,促进创作制作、资源交易、投资融资、衍生品开发等协同发展,构筑更多元、更完善的演艺产业链。积极推动原创孵化,提高创新能力,创作生产更多叫好叫座的原创文化精品。

三、传承百年经典历史文脉

坚持尊重和善待城市历史,加强历史建筑、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利用,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有温度。创新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完成文庙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项目。促进历史资源活化,丰富“阅读黄浦”品牌内涵,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博物馆、美术馆等特色展馆。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加强非遗传承基地和非遗传习点位建设,推动非遗项目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进酒店。

四、推动文化融合发展

着力深化文化与金融、商贸、科技、旅游、教育、体育等领域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文化创新业态、产品和服务。以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在线演艺发展,加速智慧剧场示范建设。推动电竞体育与文化融合发展,加快外滩国际电竞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全面建设“黄浦文旅大IP系列”,打造一批特色文创潮品,持续提升黄浦文旅IP知名度。促进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开发红色之旅、演艺之旅、艺术之旅、时尚之旅、文博之旅、电竞之旅六大文旅线路。促进文化投融资便利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文创业务支持力度,提升金融对文化支撑作用。扩大文化领域开放,积极申办创办国际性节展,加强与国际文化名城合作联动,增强城区多元文化包容性,提升黄浦文化品牌国际知名度。

五、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效能

完善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布局精细、供需精准、内容丰富、一体发展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化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总分馆制建设,强化文旅线上线下服务功能融合。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加快推进黄浦文化中心等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丰富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等文化服务品牌内涵。推进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全面加强档案和地方志工作。

加快推进体育强区建设,完善高品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世界级滨江健身休闲带、南京路商圈体育活动带、苏州河传统体育健身带、卢湾体育中心高端体育赛事文化中心“三带一中心”建设,完善体育资源配置,实现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街道全覆盖。持续打响“黄浦·我来赛”全民健身品牌。深化体教融合,提升黄浦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持续扩大WDSF大奖赛总决赛、自由式轮滑世界锦标赛等重大国际赛事品牌效应,打造国际时尚活力体育标杆城区。

 

专栏一:“十四五”期间重点文化体育项目

u 黄浦区文化中心

u 上海文庙改扩建工程

u 外滩国际电竞文化中心

u VSPN复兴广场电竞中心

u 黄浦体育馆改建工程

u 黄浦区档案馆新馆

 

第四章  优化提升区域功能,打造“一带双核三区”新布局

 

围绕全域中央活动区建设,结合2035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聚焦核心功能区域和未来潜力增长区域,以空间拓展、功能提升、生态塑造为重点,突出“一江一河”开发,突出延安路、西藏路、复兴路城市空间主干,进一步强化产业、功能协同联动,打造“一带引领、双核驱动、三区联动”的战略新布局,成为全国城市更新和功能转型的示范区。

一、建设高能级外滩金融集聚带

以巩固提升外滩金融集聚带在上海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核心优势地位为导向,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集聚高端要素、提升辐射能级、推动金融创新、完善金融生态,围绕“资产管理”和“金融科技”两大新增长极,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作中心、金融专业服务中心和人民币资产定价与支付清算服务高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地、金融综合生态高地。进一步推动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城市更新和南外滩区域“扩容增能”,重点推进外滩源二期、179街坊、160街坊、187街坊、190街坊等老建筑保护利用和功能提升,加快推进董家渡金融城、南浦地块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打响外滩金融峰会等活动品牌,深化与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智库合作,增强国际化、高层次金融文化交流,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生态,提升外滩金融的影响力、引领力和辐射力。

二、推动“双核”聚能升级

强化“南京东路-人民广场”“淮海中路-新天地”两个经济高密度区域的核心功能,加快新天地、金陵东路、北京东路等重点区域高品质商业商务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主街商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后街支马路空间拓展、互融互补、联动发展,持续强化黄浦在全市商业发展的标杆引领地位,着力打造吸引高能级总部、知名品牌汇聚的强磁场,成为驱动黄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

南京东路-人民广场地区。以文商旅深度融合联动为导向,持续提升商业商务品质能级,加快推进同福里、广东路90/95/99地块、北京西路10/11街坊等重点商业商务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世纪广场改造提升工程及周边商业项目结构调整,加强南京路步行街与福州路、六合路、贵州路等后街支马路的融合联动发展,深入推进北京东路地区转型升级,高标准推进“演艺大世界”建设,进一步增强环人民广场区域文化演艺、文化交流、文化博览的集聚辐射能力,打造繁荣繁华的世界级高端商业商务与文化演艺街区。

淮海中路-新天地地区。以国际化、高端化为导向,重点推进龙凤地块、130街坊等一批商业商务项目建设,持续增强淮海中路时尚活力,推动与思南路、南昌路、茂名路等支马路协同发展,以123/124/132地块、中房南阳地块等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新天地核心区南延东拓,与金陵东路海派活力新走廊形成联动发展,将大新天地地区打造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样板,进一步放大新天地地区时尚商业、旅游休闲、文化体验等综合效应,持续提升高端商务功能和总部发展能级,着力打造高雅时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复合功能都心区。

三、推进“三区”联动发展

统筹推进老城厢区域、打浦桥-思南路街区、世博浦西园区三大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积极拓展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区域创新发展新动能。

老城厢区域以传承、融合为导向,聚焦豫园世界级商圈建设,促进国际黄金珠宝商贸功能与历史文化旅游功能能级提升、融合创新,加快豫园一期改造升级和二期项目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黄金珠宝行业优秀品牌总部和旗舰店,打造长三角老字号集聚高地,促进文化、商业、旅游多元功能复合,推进小商品市场调整转型,以福佑地块、乔家路地块等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老城厢区域宜居品质提升,促进传统文化传扬、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居住功能有机融合,着力将老城厢区域打造成为最具江南民俗特色、兼具商贸活力与人居品质的文商旅居功能融合区。

打浦桥-思南路街区:以创新、创意为导向,围绕打造国内最高、亚洲领先、世界一流转化医学创新中心的目标,加快推进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建设,通过街区改造释放更多载体资源,集聚更多创新要素,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持续举办“健康中国思南峰会”,发挥好平台效应,推动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日月光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提升八号桥、江南智造等品牌创意园区能级,巩固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市的引领地位,促进文化创意与医学创新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创新创意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医学创新文化创意功能复合区。

世博浦西园区:以顶级国际商务与文化交流为导向,加强市区联手、政企合作,推动世博浦西园区及周边地区整体规划和综合开发,加快江南总部大楼等项目建设,加强工业遗产多样功能植入和活化利用,着力延伸外滩金融功能,衔接完善外滩金融产业生态,促进文化博览、创意办公、总部商务、金融科技、高端会展、旅游休闲等多元功能融合,着力打造世界级文化交流新平台、全球城市高能级产业承载新样本、全球滨水区域开发新典范。

 

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全力推进重大市政工程建设、重点商业商务楼宇建设。全力保障14号线黄浦区段建设进度,重点协调推进与站点、穿越区间段结建的198/200地块、尚贤坊等项目建设,确保轨道交通按期实现通车。大力推动董家渡地区、新天地地区、北京东路地区等一批重点商业商务项目竣工。“十四五”期间,新增商业商务面积180万平方米左右。

 

专栏二:“十四五”期间重点商业商务项目

u 董家渡金融城

u 金陵东路65、66、71、73、74地块

u 日月光中心二期

u 金陵东路198、200地块

u 太平桥123、124、132街坊

u 160街坊

u 尚贤坊

u 130街坊

u 南浦地块

u 北京西路10、11街坊

 

五、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利用

围绕打造上海城市更新示范区,以风貌保护、文化传承、功能重塑为核心,全面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分级分类高标准推进外滩地区、衡复地区等历史风貌区城市更新,加大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力度,最大程度保护空间肌理格局,延续历史文脉、促进功能更新。坚持系统性谋划、整街坊推进,重点推进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城市更新(外滩“第二立面”),积极推进外滩源二期、国际医疗中心、186街坊等项目。加快落实衡复风貌区城市更新规划,着重成片街坊风貌修缮与功能品质提升,积极推进26街坊、28街坊(南昌路74弄)、30街坊等老旧住房综合修缮整治。建立完善历史风貌保护综合信息系统,依托“一网统管”平台,积极构建以网格化管理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动态化监测管理网,加快提升不可移动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的常态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第五章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树立高品质生活新典范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长板锻造、短板攻坚、资源共享、功能融合、品质提升相结合,完善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全市率先实现已建成的主要居住区10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让黄浦市民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一、加速推进旧区改造

坚持把旧区改造作为最大的民生、最大的发展,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地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努力让群众居住环境更加整洁、家园更加温馨。

全力打赢旧改攻坚战加强市区联手、政企合作,全面统筹平衡好资金、房源、队伍,重点聚焦老城厢地区、北京东路地区、新天地-建国东路地区,完成旧改征收3万户以上,全面完成二级以下旧里改造,黄浦城区形态二元结构难题得到历史性破解。

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聚焦零星旧里、风貌保护街坊,注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保障基本、梯次提升,综合运用拆落地重建、抽户改造等方式,千方百计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着力解决“拎马桶”问题,基本完成无卫生设施家庭改造。大力推动老旧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积极推进老旧大楼电梯改造升级。持续开展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推进社区微更新、微改造,持续改善居民公共空间品质。

二、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贯彻就业优先战略,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原则,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促进创业就业积极推进新一轮创业型城区和特色创业型社区建设,建立多层次创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实施“机制+政策+服务”的全过程创业扶持,增强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十四五”期间,帮扶初创期企业3200户。推动产业发展与就业扩量提质互促共进,拓展灵活就业渠道,扩大就业供给规模,提高就业供给质量。完善就业托底帮扶政策,全力保障就业困难人员、长期失业青年、应届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每年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应届毕业生实现就业比率保持在90%以上,帮扶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2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数以内。

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持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提升素质、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建立健全市级技能大赛为导向、区级技能竞赛为主体、企业技能比武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完善技能人才激励制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就业服务,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加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妥善化解,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调解仲裁办案效能,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三、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构建多层次、普惠化、高水平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

加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支持鼓励民营资本投入养老机构建设,新增一批养老床位,认知障碍照护床位达到800张,实现老年人心理服务区域内养老机构全覆盖。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数量达到15个,新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个,社区长者食堂街道全覆盖,老年人助浴点服务人次达到5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面积超额完成市下达目标。加强居家适老化改造。积极推进长三角异地养老,新增异地养老合作机构5家。

大力推进嵌入式养老服务发展。以建设资源统筹、功能融合的枢纽型社区养老综合体为核心,增强专业照护、助餐服务、医养结合、健康促进、智能服务、家庭支持、养老顾问、精神文化等八大功能,构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1+8”体系。持续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比例和有效服务率,提升专业照护水平,增强老年助餐供给能力,深化社区养老顾问模式,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让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提升养老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实施梯度化、标准化的养老服务财政补贴机制。落实统一需求评估制度,完善分层分类的养老服务保障机制,确保满足独居、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推动养老产业规模化发展。持续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积极发挥“心悦夕阳”服务指导站作用,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提高老年人幸福养老水平。

 

专栏三:“十四五”期间重点养老服务项目

u 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累计达到800张

u 新增长三角异地养老合作机构5家

u 社区老年人心理服务人次达到5万人次

u “老吾老计划”家庭照护能力提升培训人(户)数累计达到6000人

 

四、构建高位优质的教育体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质发展,实施教育改革引领区、创新教育先行区、教育发展精品区建设,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所学校成为人民满意、学生喜欢的家门口好学校。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全员导师制试点,加强红色思政教育,推动协同治理、德育资源、课程德育、生命教育、队伍建设一体化发展。推进学前教育高品质科学化发展,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公益性托育覆盖面,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推动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发展,深化小学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推进初中“一校一品”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鼓励学校创新特色项目和课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校企深度对接与合作。推动特殊教育更高水平发展,提高特殊青少年融入社会能力。丰富学习型城区建设内涵,提升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市民学习点构成的终身教育三级网络服务水平。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教育资源整合建设,优化完善教育设施布局,“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学校10所以上。持续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落实中高考改革方案,积极推进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持续推动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深入实施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扎实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健全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创建一批创新教育标杆学校、联盟学校和项目学校。促进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流程、模式、供给方式的重构再造。推进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专栏四:“十四五”期间重点教育项目

u 315-02街坊幼儿园、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续建)

u 094-01地块九年一贯制学校、高级中学(新建)

u 308-2地块荷花池幼儿园(新建)

u 339-02地块初级中学项目(新建)

u 比乐中学扩大用地105地块(新建)

u 复兴东路第三小学(新建)

u 露香园二期星光幼儿园(新建)

u 金陵东路地块永安路幼儿园(新建)

u 大境初级中学(改扩建、续建)

u 曹光彪小学(新建)

 

五、全面推进健康黄浦建设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智慧化、高品质健康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全球城市领先水平。

全面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着力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持续提升运行效率和能级,建立完善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多方联动的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和平战结合的区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基础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实施区疾控中心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哨点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医防融合,全面实施《健康黄浦行动(2020-2030年)》。

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建立健全医联体“1+1+8”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医联体内人、财、物的资源融合和统筹联动。促进医联体内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整合共享,提高市民就医便捷性。高质量建设九院黄浦分院、瑞金卢湾分院两大区域性医疗中心,在代谢性疾病、整形外科康复等重点和特色学科发展培育上取得明显成效。发挥医疗康复和妇幼保健专科优势,深化中部儿科医联体,建成康复四级网络。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成果,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推进国际医院项目建设,试点优质社会办医纳入医联体发展。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级。实施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动硬件升级和功能优化。依托医联体和三级医院,大力开展“名医工作室”“全专联合门诊”“护理工作室”等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优化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基层首诊、三级转诊。持续推进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社区综改运营管理平台和区级家庭医生签约管理中心等“两平台、一中心”建设,完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社区卫生精细化管理。

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优化区域中医药资源布局,大力推进“曙光-黄浦”中医医联体建设,实施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建和香山中医医院改造。促进区域综合性医疗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融合联动,推进中西医临床协同发展。发挥石氏伤科、施氏伤科等国家和市级非遗资源优势,打造中医药伤骨科诊疗中心。着力加强中医传承发展,建立区级中医药临床培训中心和中医药专家库,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中医医疗服务,以社区中医药特色服务站建设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增强黄浦中医品牌影响力。

 

专栏五:“十四五”期间重点卫生项目

u 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u 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u 黄浦区妇幼保健所

u 黄浦区老年护理院

u 小东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u 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u 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u 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u 国际医疗中心

u 黄浦区牙病防治所

 

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服务

坚持“抬底板、全覆盖,拓内涵、优服务,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加强特殊困难群体的托底保障,健全兜底线、精准化、发展型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健全“9+1”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救助综合保险制度,建立社会救助困难群众需求评估体系,加强长三角社会救助协同合作,全面提升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促进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推进多层次医保制度和体系建设,完善创新医保基金常态化监管,落实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基本医保、商业保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有效衔接。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四位一体”、租购并举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廉租住房政策受益面,加强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切实解决各类人群居住困难。加强重要民生领域商品价格监测和管理,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继续加大对青海果洛、云南普洱等对口地区帮扶力度,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

 

第六章  推进城区治理现代化,争创高效能治理新标杆

 

始终把牢人民城市的生命体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建并重、精细智能,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牵引,推动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全面提高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成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标杆。

一、持续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

聚焦群众需要和城区治理突出问题,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突破口,强化科技赋能,加强全周期管理,全面提升“两张网”服务管理效能。

着眼于“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完善全方位政务服务体系。聚焦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高频服务事项,持续推进办事流程创造性、革命性、系统性重构再造,实现更多事项一次办成。深化智能“店小二”主题服务内涵,丰富网上办、掌上办、自动办功能,提高在线办理率、全程网办率,全面实现所有政务服务事项 “一网通办”,兼顾特殊人群需求,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成为政务服务最优、营商环境最好、用户体验最佳的中心城区。

着眼于“高效处置一件事”持续推进“一网统管”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效能。实施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区、街两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功能,全面建成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1+10+N”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前端即时感知、问题及时处置、事后评估监督的闭环管理能力,建立完善快速响应、协同高效的联勤联动新机制,实现“一屏观黄浦、一网管全区”,推动城市运行更高效、更精准、更顺畅、更智慧。

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注重综合性施策、高标准引领、项目化推进,始终保持细心、耐心和卓越心,以绣花般的功夫绣出城区精细化管理的质量、特色和品牌,成为新时代上海城市管理的标杆引领者。

强化城市管理标杆引领制定实施城市管理区级标准3.0版,率先形成覆盖城市管理全领域、标准化工作全链条的区级标准体系。滚动实施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具有黄浦特色的城市管理精细化示范区域、标杆行业和品牌项目。全面深化美丽景区、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建设,持续提升“一带一路一环”区域、“一江一河”沿岸、新天地地区、衡复历史风貌区等景区品质,进一步拓展席地可坐的高标准保洁区域覆盖范围;巩固提升淮海路、延安路高架沿线、复兴路、西藏路等四个市级标杆街区示范效应,美丽街区覆盖率达到70%以上,美丽街道建成率达到50%以上;持续优化小区环境,美丽家园建成率达到70%以上。

持续推动环境综合治理巩固深化“五违四必”和无违建先进街道创建成果,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筑。大力整治背街小巷“脏乱差”现象,将路长制延伸至背街小巷,实现背街小巷、弄堂有序整洁美观。着力推动街面市容减量优化,全面消除无序设摊和占道经营,创建一批非机动车停放管理示范道路和示范区域。完成架空线入地和合干整治道路长度约50公里,基本实现主次干道架空线全部入地、合杆全覆盖,打造环人民广场-新天地区域、环南外滩-豫园区域等无架空线全要素整治示范区。大力实施“第五立面”专项整治行动,完成重点区域“第五立面”治理。

三、坚守城区公共安全底线

牢固树立“黄浦无小事、安全是大事”观念,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风险意识,以系统性防控守牢城区安全底线,完善应对各类风险隐患的安全管理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兼顾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不断巩固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等建设成效,更加注重经济金融、网络、生物等领域安全,筑牢城区安全屏障。以维护政治安全为根本,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颠覆渗透破坏活动,坚决防范打击宗教极端和民族分裂活动,深化反恐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立体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防黑防恶长效机制,让城区更安全、社会更安定、群众更安心。

强化城区运行安全管理。全面落实城区安全运行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运用科技手段持续提升安全风险治理能力,加强建筑施工、大客流、消防、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高空坠物、道路交通、大型综合体、老旧建筑、地下空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安全管理,确保不发生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安全事故。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管理顶层设计,建成区级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完善突发应急事件快速响应机制,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推进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面增强应急抢险、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等抗灾救灾能力。

四、持续改善城区生态环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城区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提升城区生态环境品质,推广普及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打造绿色惠民的城区生态空间,使绿色成为黄浦最温暖的底色、最亮丽的名片。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强化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常规大气污染物全面达标,确保PM2.5浓度稳定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AQI优良率稳定在80%以上,力争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组织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升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加强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防治。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95%以上。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两网融合”,推进分类垃圾中转场所建设,提高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水平,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管理长效机制。

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新空间。巩固提升“一江一河”等重点区域绿化景观品质,大力推进串联滨水与腹地、联通老城厢各片区的“蓝绿丝带”建设,加快推进外萃丰弄、新码头街等公共绿地建设,积极推进口袋公园、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建设,持续提升市民群众对身边绿色景观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十四五”期间,新增各类绿化面积19万平方米、林荫道3条、绿道4公里。

推动实现节能低碳新发展。深化外滩-滨江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公共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管理,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管理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70%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两星级以上标准,积极推进董家渡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区建设。加强绿色施工管理,创建一批节约型工地,新建建筑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落实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强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进国家住建部下达的《黄浦区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示范区》项目建设,实施新一轮百幢楼宇能效提升示范工程,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试点项目建设,既有建筑节电、节水等节能改造面积80万平方米,打造国内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标杆。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优化升级,深化国家级商业建筑需求侧管理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慢行交通,打通道路拥堵节点,推动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深化低碳社区建设,实施一批惠民节能项目。制定实施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提前达峰行动计划。强化节能低碳目标管理,完成市下达控制目标,单位增加值能耗继续保持全市最低水平。

五、巩固提升智慧城区建设

顺应新一轮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发展浪潮,把握城市数字化转型契机,加快构建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智慧黄浦,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城区智慧化建设水平。

完善“城市大脑”构架。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区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公共数据归集,建立健全跨全区部门数据共享利用机制。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数字化模拟城市全要素生态资源,构建城市智能运行的数字底座。强化政务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加大数据价值的挖掘应用,全面赋能民生公共服务、城区精细化管理、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市民数字素养,有效增强网络空间治理。

加快推进新基建。加快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建设、以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化终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终端”建设,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基建”领域,推动5G网络和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在全区的深度覆盖与创新应用。

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零距离家园”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市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和谐社区。

优化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责定位,不断增强组织民主协商、服务居民群众、动员社会参与的能力。深化落实“三会”制度,切实发挥社区委员会、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商居睦邻会、弄管会等自治共治平台作用,持续推进街区治理、楼宇社区等新模式,更好地凝聚居民群众、社区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家园治理。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持续向基层放权赋能,健全下沉街道、居民区事项准入机制,推动人财物向下倾斜,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基层管理体制。做实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共享集约、便捷可及、功能复合的零距离家园实体阵地。以数字赋能提升基础工作实效,加快推进“社区云”与“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全面融合。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工作者培养、使用、管理、激励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大分类扶持力度,培育具有黄浦特色的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品牌,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工作体系,丰富拓展“枫桥经验”新内涵,强化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推进区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建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强化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降低群体性事件风险,保持城区和谐稳定。

 

第七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区域发展源动力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实施新一轮改革,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为黄浦未来发展强基赋能赢得先发优势,不断开创黄浦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导向,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评价标准,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全力打造投资便利、行政高效、服务规范、法治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基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企业高效“一次办成一件事”。坚持“非禁即入”,依法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证照分离”改革范围,推动“一业一证”审批模式改革。完善工程建设项目联合会审、联合监督检查和综合竣工验收等一站式服务。围绕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协同向高端产业集聚,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

提升企业感受度、满意度。提高行政服务中心能级,扩大“不见面审批”覆盖面,实现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建立完善覆盖企业开办、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重点环节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优化区企业发展服务平台功能,引导金融服务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公用事业单位等为企业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持续提升惠企政策和服务的精准性、可及性和覆盖面。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深化企业走访机制,畅通政企沟通协调渠道,及时回应企业诉求。以市场主体满意度为导向,深化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加强营商环境测评重点领域的第三方评估,每年编制发布营商环境白皮书,以评促优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加强营商环境法治保障。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互联网+监管”等监管方式创新。深化信用黄浦建设,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健全多元化容错监管机制,支持规范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监管透明度,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商事纠纷解决体系。

二、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持续提升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优化国资布局。推动国资布局战略性调整优化,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主业企业集中。推进区商业类国资布局调整,做优资产质量,提高证券化率。实施文化类国资整合重组,推动文化企业集群发展。加大对南京东路、淮海中路的资本资产布局,促进两街商业发展能级提升。注重发挥国有资本的投资引导作用,聚焦区域重大功能性、民生保障类项目建设,多渠道加大对国有企业的资本投入和资源整合。

推进国企改革制定实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调整优化区属国企功能定位和主业发展方向。坚持以公众公司为主要导向,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市场化重组等方式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促进区属企业与多种所有制资本融合发展。引导支持老字号品牌引入战略投资者,打造一批行业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健全区属国企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董事会运作,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市场化选聘、考核、激励、评价机制,深化薪酬分配改革,激发企业家精神和活力。完善国有企业退出机制,加大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力度。

创新国资监管以管资本为方向,加大授权放权力度,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深化经营性国资集中统一监管,完成区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清理规范,构建集中统一的国资监管模式。健全国资监管制度,建立完善全面预算、资金管控、风险预警、内控建设、财务信息化“五位一体”国资管控体系。完善监督协同机制,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发展、促进创新、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民营经济更好发展环境,持续消除民营企业在准入资质、企业融资、政策享受等方面的隐形壁垒,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区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民营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中的比重。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参与政府性存量资产盘活,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民营医院和民办学校。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民营大公司大集团。健全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体系。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建立全区中小企业服务保障、财税支持、融资促进、创业扶持、创新支持、市场开拓、权益保护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覆盖全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强化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功能,支持中小企业做优做强,提升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领域的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四、深化政府管理重点领域改革

围绕投融资、财政等政府管理重点领域,进一步优化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高政府自身效能,更多激发社会积极性和创造力。

持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市级投资审批管理权限下放,探索试点投资类企业注册审批,缩短审批周期。推动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资金优先投向市场难以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鼓励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项目融资机制,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引导鼓励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提供股权、债权以及信用贷款等融资综合服务。支持重点领域投资项目通过债券市场筹措资金。

持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完善收入统筹机制,优化财力分享和项目支出结构,重点推进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意义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改革,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完善中期预算管理机制,全面落实“零基预算”理念,加大专项资金跨部门整合优化力度,逐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综合利用,构建现代预算制度体系。

 

第八章  全面强化实施保障,共谱城区发展新篇章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切实加强规划实施与保障,激发全社会的建设激情和创造活力,确保“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如期圆满完成。

一、加快人才高峰建设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广泛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加快集聚高端服务业人才和团队。围绕深化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积极引进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大力吸引复合型、创新型的金融科技人才。聚焦商贸服务、专业服务、科创服务、文旅服务和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持续加大重点领域的人才和团队引进力度,加快集聚一批高层次、领军型、紧缺性的海内外优秀人才。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推动海内外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准独角兽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集聚黄浦。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加强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用人导向,完善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和储备人才机制,打造一支讲政治、通经济、善治理的复合型党政人才队伍。加快引进选拔一批名校长、名教师、领军型体育教练、医学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和文艺大师,实施骨干教师、青年体育专技人才、骨干型医生、青年文艺工作者梯队化培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提供社会服务、加强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为核心强化职业能力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综合发展环境健全党建引领的人才政策体系,完善人才评价、引进、培养、激励等环节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制定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专项人才培育工程、高潜力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增强黄浦人才政策吸引力和竞争力。创新人才服务方式,打响“党建+人才+产业”融合服务、“零距离”高层次人才服务港、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等一批具有黄浦特色的人才服务品牌。加强黄浦与长三角城市开展多领域项目化的人才合作,推动人才培训师资和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建立“一门式”公共人才服务平台,统筹优化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创业扶持、家庭医疗教育、生活服务保障等多样化服务,提升人才对黄浦的归属感和融合度。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坚持法治黄浦、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高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水平,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完善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机制,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强化重大行政决策宣传解读、跟踪反馈和评估监督,实施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动态调整,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提升依法决策水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强化行政执法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监督,增强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协同能力,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应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80%。

保障司法公正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诉讼服务制度,健全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审判权力运行体系。全面推进应用层、支撑层、数据层有机结合的新时代司法规范化、智慧化建设。加强检察监督和舆论监督,完善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机制。

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健全基层法治建设委员会机制和基层法治建设制度体系,做实基层行政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进一步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深化街道、居委会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积极构建覆盖全域、普惠均等、精准高效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扩大浦江法治讲坛、外滩金融法律论坛等品牌影响力。

三、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蓝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规划纲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必须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纲要对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的引领指导,聚焦规划主要指标、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年度计划,强化各方合作协同,加强实施动态监测,合力推动规划目标任务实施。加强规划评估考核,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规划年度、中期和终期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取得实效。

 

附录

   

(以规划纲要中出现先后为序)

 

1、“四大功能”: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2、“五个中心”: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3、三大剧节:演艺大世界上海国际音乐剧节、演艺大世界上海国际喜剧节、演艺大世界上海国际戏剧邀请展

4、“三大任务、一大平台”:“三大任务”是指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一大平台”是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5、“扩大开放50条”:《黄浦区贯彻落实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举措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

6、“支持外资金融发展12条”:《外滩金融集聚带关于服务上海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支持外资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

7、“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8、“一网通办”:是指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标准、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整合政府服务数据资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只登录一次即可全网通办。

9、“店小二”主题式政务服务:借鉴网购理念,聚焦14个领域224个行业,打包整合415个政务服务事项和32个专项扶持政策,以企业生命周期为主线,围绕企业开办、拓展业务、研发攻关、发展壮大、筹备上市等发展阶段,为不同行业的企业量身定制准营准办、许可资质、补贴奖励、税收财务、人才资源等专属服务内容,努力构建从企业开办到成长发展的服务闭环,企业可以将感兴趣的服务资源加入事项购物车或政策卡包,随取随用。

10、外滩“第二立面”: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内非临江建筑。

11、“一网统管”:“高效处置一件事”为目标,打通部门数据壁垒,有效整合治理资源,线上线下联动,加快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运行体系,打造信息共享、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指挥中心。

12、“零距离家园”:黄浦区社区治理品牌。

13、“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征收安置住房。

14、“三纵-五横-四区”:“三纵”是指格致教育集团、大同教育集团、向明教育集团;“五横”是指以上海市实验小学、卢湾二中心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黄浦一中心小学、曹光彪小学为牵头学校,覆盖全区所有小学参与的五大小学学段教育集团(协作块);“四区”是指整合全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的力量,以区域就近方式推进建立豫园学区、卢湾学区、世博学区和外滩学区(即东、南、西、北片区)。

15、“全国双拥模范城”:由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退役军人事务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的城市荣誉称号,是军地共同颁发的国家级城市品牌。

16、“四个放在”:是指将上海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

17、“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18、“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9、“四个论英雄”: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

20、“五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

21、经济密度:地区生产总值(GDP)/城区面积(20.52平方公里)

22、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率:(湿垃圾源头减量+可回收物增量)/生活垃圾总量。

23、“四大品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

24、“上海金”: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的一款比肩“伦敦金”和“美黄金”的黄金交易产品。

25、“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自由贸易协定。

26、“环球专业服务枢纽”:是指黄浦着眼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全球一流城市,确立的进一步提升黄浦专业服务业能级的发展目标与定位。

27、“AI增能计划”:充分发挥黄浦“心脏、窗口和名片”独特优势,通过场景驱动、数据开放、平台对接,在政府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升级等领域,推动开放一批AI应用场景,促进AI赋能金融、健康、零售等重点行业,吸引国内外AI领域龙头企业,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一流的AI技术、产品和服务,促进AI需求端和供给端深度合作,形成“场景+龙头+生态”的发展环境。

28、“一中心、五集群、多空间”:“一中心”指演艺活力中心,“五集群”指外滩、创意码头、世博滨江、新天地、复兴路演艺集群,“多空间”指其他演艺空间。

29、WDSF大奖赛: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大奖赛。

30、2035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到2035年,黄浦要形成“三带两轴四组团”的空间结构:“三带”是黄浦江金融文化复合发展带、苏州河创新服务和文化休闲带以及延安路高端服务业发展带;“两轴”是西藏路复合功能发展轴与复兴路历史文化发展轴;“四组团”是南京路-人民广场功能组团、淮海路-新天地功能组团、豫园-老城厢周边功能组团、打浦桥-世博浦西园区功能组团。

31、“一江一河”:黄浦江和苏州河。

32、外滩源二期:东至虎丘路、圆明园路,南至滇池路,西至四川中路,北至南苏州路。

33、179街坊:东至四川中路,南至九江路,西至江西中路合围区域(中央大厦除外),北至南京东路。

34、160街坊:东至江西中路,南至福州路,西至河南路,北至汉口路。

35、187街坊:东至四川中路,南至广东路,西至江西中路,北至森南大厦。

36、190街坊:东至四川中路,南至延安东路,西至江西中路,北至广东路。

37、南浦地块:东至外马路,南至油车码头街,西至中山南路,北至谷泰滨江大厦。

38、同福里:东至大光明电影院,南至南京西路,西至新昌路,北至凤阳路。

39、广东路90/95/99地块:90地块,东至北海路,南至广东路,西至浙江中路,北至广东路;95地块,东至浙江中路,南至广东路,西至广西北路,北至福州路;99地块,东至广西北路,南至广东路,西至云南中路,北至汕头路。

40、北京西路10/11街坊:10街坊,东至长沙路,南至北京西路,西至温州路,北至新闸路;11街坊,东至西藏中路,南至新闸路,北至西藏中路725弄。

41、龙凤地块:东至华狮广场,南至淮海中路,西至瑞金一路,北至向明中学。

42、130街坊:东至淮海公园,南至太仓路,西至嵩山路,北至杰美商务中心。

43、123/124/132地块:东至西藏南路,南至自忠路,西至吉安路,北至太仓路。

44、中房南阳地块:东至人民路,南至方浜中路,西至西藏南路,北至会稽路。

45、福佑地块:东至人民路,南至县左街、陆家宅支路,西至安仁街、光启路,北至福佑路。

46、乔家路地块:东至巡道街、中华路,南至黄家路、俞家弄,西至河南南路、凝和路,北至蓬莱路、西唐家弄、东梅家街。

47、日月光中心二期:东至瑞金二路,南至肇嘉浜路,西侧与上海针织十一场毗邻,北侧为瑞金花园等住宅楼。

48、金陵东路65/66/71/73/74地块:东至河南南路,南至人民路,西至浙江西路,北至金陵东路。

49、金陵东路198/200地块:198街坊,东至江西南路,南至人民路,西至紫金路,北至金陵东路;200街坊,四川南路44弄4号-10号(连号),四川南路74号-78号(双号),四川南路80弄8号-18号(双号),永胜路3号-69号(单号),金陵东路91弄6号、7号,金陵东路121号(包括金陵东路119弄过街楼)。

50、186街坊:东至中山东一路,南至广东路,西至四川中路,北至元芳弄。

51、26街坊:东至重庆南路,南至南昌路,西至雁荡路,北至兴安路。

52、28街坊(南昌路74弄):东至雁荡路,南至南昌路,西至思南路,北至淮海中路。

53、30街坊:东至瑞金二路,南至南昌路,西至茂名南路,北至淮海中路。

54、董家渡金融城:东至外马路、西接外仓桥街、南仓街、北靠王家码头路、南临规划东江阴路。

55、初中“一校一品”工程:每个学校初步形成一个特色品牌。

56、315-02街坊幼儿园、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董家渡18号地块315—02街坊

57、094-01地块九年一贯制学校、高级中学:东至顺昌路,南至合肥路,西至黄陂南路,北至复兴中路。

58、308-2地块荷花池幼儿园:东至王家嘴角街(规划南仓街),南至王家码头路,西至泛海国际公寓,北至泛海国际公寓。

59、339-02地块初级中学项目:厅西路55号,东至339-06和339-03街坊,南至斜土东路,西至厅西路,北至339-01街坊。

60、比乐中学扩大用地105地块:东至肇周路,南至徐家汇路,西至顺昌路,北至永年路。

61、医联体“1+1+8”管理体系:“1+1”指医联体理事会和发展中心,分别为医联体的决策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8”指医疗、药事、信息、医保、人力资源、绩效、资产、财务等八大专委会联通平台,负责推进各领域的专项工作。

62、“9+1”综合救助格局: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

63、“1+10+N”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1”是指区城运中心,“10”是指十个街道的城运中心,“N”是指若干个条线和专业企业集团。

64、“一带一路一环”:“一带”是外滩金融集聚带(中山东一路段),“一路”是南京东路,“一环”是环人民广场圈。

65、“五违四必”:“五违”指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四必”指安全隐患必须消除、违法无证建筑必须拆除、脏乱现象必须整治、违法经营必须取缔。

66、“第五立面”:建筑的顶面。

67、AQI优良率: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

68、“蓝绿丝带”:方浜路-昼锦路之间规划建设一条贯穿东西、串联滨水与腹地、缝合老城厢各片区的公共活动走廊,形成蓝水、绿地组成的“丝带”之路。

69、外萃丰弄绿地:东至外马路,西至中山南路,南至毛家园路,北至外萃丰弄。

70、新码头街绿地:西至中山南路、北至新码头街、东至外马路、南邻药材仓库。

71、“三会”制度:是指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街道、区有关职能部门支持下,由居委会主持召集的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即“事前听证、事中协调、事后评议”。

72、“证照分离”改革:指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审批的改革。

73、“一业一证”改革:指优化行业准入业务流程,将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

74、“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75、“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具体指不受以往预算安排情况的影响,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逐项审议预算年度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结合财力状况,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科学的现代预算编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