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公司:
现将《闵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21年9月18日
闵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推动闵行建成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的重要抓手,也是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重要内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推动上海市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打造闵行全民健身蓬勃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闵行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立足本区实际,编制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结合、弘扬体育精神与坚定中国特色相结合,加快构建闵行体育发展新格局,推进闵行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闵行打造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凝聚更大的体育力量,为上海加快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做出应有贡献。
(二)发展目标
围绕健康上海和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总目标,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融合化和智慧化,构建具有闵行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30万平方米,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达到22个以上,实现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街镇全覆盖,市民健身步道达到60条;打造“全闵健身e起来”品牌,每年举办区级及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40次以上,争创国家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体育健身团队达到4800支以上,基本建成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为闵行区建设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做出更大贡献。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与升级
1.进一步加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建管力度
制定体育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市民健身中心、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市民球场、市民健身步道等市区两级政府实事工程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场地配套设置及医疗救助设备,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整体质量。加快建设“15分钟体育生活圈”,构建“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社区市民健身中心根据体量进行分级管理,推动中小型的健身中心规划建设,推进农村地区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公共体育资源均衡布局,建设全市领先的全民健身活力城区。促进社区养老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资源共享、功能衔接,推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持续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水平。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平战两用改造,使之具备短期内改建成为“方舱医院”或应急避难场所的转换能力,做到公共体育场馆“一场两用”。
2.积极探索健身场地设施复合利用建设模式
加强“都市运动中心(USC)”建设,拓展“商场+体育”建设模式,以万象城、爱琴海购物公园、游悉谷等大型商场为试点,增设如棒球小型投打设施、轮滑等新型运动健身设施,积极开展群众参与型、体验型体育赛事活动。以上海虹桥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为重点项目,打造电竞、智力运动等为主题融合时尚运动体验、商业、休闲、娱乐、展演于一体的主题项目体育综合体。加大“体绿结合”,结合公园绿地资源,根据不同人群健身偏好,构建城市休闲慢行通道,优化骑行、徒步等休闲体育环境,因地制宜打造100多个公园健身场地,重点推进浦江郊野公园、新虹绿地水域资源、南滨江体育休闲集聚区等公共体育空间的打造。
3.大力推进健身场地设施社会化运作与智能化升级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馆,推进江川体育中心PPP改建项目,探索华漕市民健身中心等项目的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模式。开展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改革,支持公共体育场馆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推动体育设施供给市场化,项目设置灵活化,更有效地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探索“5G”时代的体育设施场馆管理模式,鼓励应用人工智能、无人技术对体育场馆、健身房等体育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升级,推动设施智能化、功能多元化改造,以马桥体育公园为试点开展智能化提升工作,打造集场地预约信息、实时运动人数、空气环境指数、设施运营情况等多项数据互联的管理平台,引入具有运动数据显示、运动数据采集、节能环保等特点的二代智能室外健身器材,通过试点带动全区打造智慧健身公园、智慧体育馆、智慧健身步道等。
(二)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质量与效率
1.不断提高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积极增建体质监测站或体质监测队,到2025年争取建成街镇全覆盖的区镇两级体质监测网络,提高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的频次及质量,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风险评估、运动健康指导及相关延伸服务,开展企业职工体质监测服务。深入社区、园区、学校、企业配送太极拳、武术、拳操等体育项目。探索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供给库,组建涵盖运动健康专家、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社会组织和体育健身服务类企业的供应名录库。到2025年市民体质达标率位居全市前列。
2.持续扩大体医养融合覆盖范围
扩大全区“体医融合”覆盖范围,完善吴泾体质监测站、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体医融合”慢性病运动干预试点工作,至2025年新增到2-3个慢性病运动干预工作点。以紫竹上海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为载体,建立“体医融合”科研试点,加强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合作,扩大合作医院范围,探索与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反兴奋剂中心)、高校合作模式。强化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饮食、科学健身指导等服务。实施“体医融合”进企业行动,开展职工运动健康促进项目,为职工提供体质健康检测评估、提供科学运动锻炼建议、慢性病指导干预等服务。加强体医养融合深度,以古美路街道、江川路街道、华漕镇、梅陇镇等地区“为老服务中心”为依托,嵌入老年运动健康空间,为老年人提供器械练习、运动知识讲座、体质测试及评估等服务,建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健身、康复、养老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3.进一步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
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等级结构,推动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等各类体育专业人士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提高健身指导专业能力和水平。搭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社区体育服务的平台,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引领作用,以市民健身需求为导向,向市民传授健身方法、运动伤害防护等专项化健身技能和业务知识,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区居民提供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服务。
4.加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持续推进学生“会游泳、学打球”项目,广泛开展青少年喜爱的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冰雪等运动技能培训和体育赛事活动,鼓励青少年每天参加1小时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为青少年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帮助青少年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运动干预和科学普及。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提供专业体育服务。
5.搭建科学健身智慧化服务平台
结合智慧城市发展建设全民健身大数据应用体系,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公共健身设施布局、健身指导活动开展情况、体质监测开展情况、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等内容,实现场地预定、活动参与、赛事报名、体质监测结果查询、个性化体育服务定制等功能。推进健康驿站建设,加深与“上海健康云”和“闵行区家庭医生工作平台”等载体互动,加强智慧网络在推动体医养融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激发体育健身组织活力
1.积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坚持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认真落实“放管服”的各项要求,全力拓展和深耕体育组织。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推进规范化、社会化运作。发挥区体育总会的枢纽作用,健全体育总会工作机制,引导和培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团队等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专业优势,推广体育运动,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多样化项目,加强区域内不同体育社会组织间的互动,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
2.强化体育社会组织监督管理
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健全与民政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将社会组织年检结果纳入体育社会组织奖惩和政府购买体育健身组织服务依据,推动各类体育健身组织成为权责明确、依法治理的现代社会组织。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内部建设,完善部门架构、人员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议事规则,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使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
3.拓展全民健身智慧化产品供给
借助各类线上视频及社交平台,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以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开展线上体育活动及指导服务,丰富全民健身智慧化产品供给。鼓励各体育社会组织与线上运动平台合作,提供在线体育健身指导服务,鼓励市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参与居家健身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1.打造全民健身品牌系列赛
打造“全闵健身e起来”群众体育品牌系列赛事平台,建设包含全民健身四大品牌赛事、四季主题活动、十大职工体育系列赛、青少年阳光体育大联赛的赛事体系,不断丰富系列赛内容、灵活办赛形式,进一步扩大覆盖人群。将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上海马桥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等优质群众赛事以及由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组织的优秀全民健身赛事、企事业单位职工运动会等覆盖范围广的赛事活动纳入全民健身品牌系列赛,充分激发参赛市民的荣誉感、群众的积极性、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形成长期办赛传统。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政策支持等方面对纳入品牌系列赛的各个赛事进行重点支持。把“全闵健身e起来”打造成为闵行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总体形象、品牌标识,融入闵行创新开发、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的总体城区形象。
2.培育区域特色运动项目
在区镇两级开展跑路、球类、操舞类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龙舟、舞龙舞狮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依托上海虹桥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的建设开展电竞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活动。以在本区有一定基础的路跑、太极拳、武术、乒乓球、篮球等项目开展街镇对抗赛;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标准,编制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指南,放宽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准入标准,支持企业、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面联动的赛事活动体系。
3.鼓励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创新模式
创新全民健身线上赛事活动,积极推广“夜运动”,延伸健身活动参与时间,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白天与夜间相结合的新模式。鼓励各项全民健身赛事组织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方式,打破传统线下比赛的时间和地域限制,举办覆盖各类人群的线上赛事活动,开拓新时代全民健身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办赛主体自主设计多种项目的线上赛事活动,创建、发起线上赛事活动,同时建立各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健身赛事活动。
(五)形成创新升级的全民健身消费市场
1.扩大全民健身消费产品供给
推动闵行区“三大球”、路跑、冰雪、龙舟、电竞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公共体育场馆拓展科学健身产品供给,不断为市民提供更多时尚、个性、高品质的体育消费选择。广泛开展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全民健身活动,为各类人群提供类型丰富、更具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体育服务,激发各群体体育消费需求。
2.促进全民健身产业互动
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不断提高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依托全民健身日、闵行全民健身品牌系列赛等活动充分释放市民体育消费需求。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打造集运动体验、观赛参赛、运动社交、主题活动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体育消费场景,激发体育消费热情。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和销售等产业规模。
3.培育弘扬全民健身文化
强化“生命在于运动”和“主动健康”的理念,抓好青少年“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发挥媒体的宣传策划作用,加强体育知识的传播,营造“健身即时尚”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晒运动”“晒健康”的新潮流。通过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加强科学健身指导、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市民身边的体育社会组织,引导公众建立适量运动、合理膳食的健康生活方式,让体育运动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保障措施
(一)推进全民健身管办分离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全民健身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全民健身宏观管理,履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责,梳理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抓好全民健身有关规划计划和法规政策制定。
(二)促进全民健身多元共治
树立全民健身多元共治意识,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多方共同参与全民健身的局面,调动企业、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市民群众等参与全民健身治理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全民健身事业,以投资、赞助或捐赠等形式支持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或体育设施的建设。
(三)加强全民健身法治及标准化建设
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等法规规章,完善全民健身法制和政策保障,建立健全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管理制度,依法加强对单用途预付消费卡、高危险性体育健身项目等领域的监管,维护市民、企业的合法权益。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标准,落实全民健身设施科学配置、日常巡查、更新维护、信息化管理服务等标准。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体育牵头,各方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加强与发展改革、规划资源、卫生、文化旅游、绿容等部门的统筹协调,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卫生、养老、旅游、全民健康等事业融合发展。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满意”的全民健身工作新局面,让全社会共享体育发展成果。
(二)建立评估监督体系
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街镇重点工作,构建以全民健身绩效评价为核心,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量度的全民健身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全民健身事业有规划有评估,有投入有保障,探索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域的群众体育发展评估监督体系,注重发挥公众、媒体的监督作用。
(三)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发挥人才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加强交流合作,吸引中小学校、体育院校、体育机构及组织中的体育技能人才加入全民健身人才队伍,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群众体育骨干队伍。与区内外高校智库开展合作培训,提升人才队伍技能水平,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科学健身指导、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