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定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嘉府办发〔2021〕48号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管委会:

区文化和旅游局拟定的《嘉定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8日

 

 

嘉定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上海市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相关目标任务,现根据国家、上海市、嘉定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总体要求,就加快推进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助力城市软实力提升,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以来,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指引下,在区委区政府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工作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稳中有进、繁荣向好。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旅游业对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功能日益凸显,为嘉定城市魅力和软实力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数字化、社会化”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完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首创县域集成性公共文化服务,搭建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持续完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区级文化设施形成核心带动效应。率先建成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街镇公共文化设施综合效能不断提升,村居公共文化设施末梢建设持续优化。公共数字文化有效覆盖,文化嘉定云示范效应不断扩大,模式得到全国推广。社会力量参与显著增长,在全市率先建成30家以社会化合作模式运营的多功能、自助化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我嘉书房”。全民综合阅读参与率和全民综合艺术普及参与率均达到80%,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

——“教化嘉定”地方文化传承有序。成功创建“中国曲艺名城”,打造近60个区级、镇级和村级曲艺基地,南翔镇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结合传统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创作一批曲艺原创精品,连续多年承办长三角地区、市级曲艺品牌活动。加强制度保障,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等为抓手,进一步做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新增2项市级非遗项目,24项区级非遗项目。围绕非遗传承,开展非遗进校园和非遗在社区工作,加强非遗文旅融合。发挥陆俨少、韩天衡等名人效应,不断提升文博美术场馆的运行和服务能力,打响“嘉博学堂”“活化孔庙”“爱上美术馆”等公共教育品牌。

——文化产业作为全区国民经济中特色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文化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高科技新兴文化业态占比和文化产业增加值明显增长,涌现出一批在上海、全国知名的文化企业。建成中广国际等11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制订关于加快嘉定区直播和短视频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助力实现全区在线消费新增2000亿元目标。

——旅游业空间布局逐渐成型。结合嘉定历史人文和非遗传承特点,打造历史人文旅游功能集聚区,不断打响上海孔子文化节、南翔小笼文化展等节庆品牌;借助上海汽车博览公园和国际赛车场两个4A级旅游景区的功能配置和综合效应,通过F1等高端赛事引领,打造汽车文化旅游功能集聚区,不断提升上海汽车文化节影响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整合嘉北郊野公园和有代表性的美丽乡村等,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功能集聚区,不断提升嘉定乡村游的吸引力。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旅游品牌竞争力有待提升,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有机、科学、高效地融合发展还不够深入,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水平还不够高,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有待进一步增加和优化。

(二)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嘉定区全力建设“创新活力充沛、融合发展充分、人文魅力充足”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的关键五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正在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区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特征新要求,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城市软实力提升对文化和旅游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转变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更好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和旅游服务的对象和范围将会有更大的拓展和延伸,服务的种类和品质也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公共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入法治保障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职责,同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肩负着重大的时代责任。“十三五”以来,覆盖财政投入保障、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和服务供给等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全面进入法治保障阶段。

——旅游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凸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将有力带动大众旅游市场、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消费扩容。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游业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国际市场的“低谷期”和“恢复期”仍有较长时间。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正加快推动世界旅游发展趋势、发展格局变化,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更加注重安全性、体验度和品质化。

——文化和旅游数字化转型已成发展趋势。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将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体系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按照上海市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嘉定区加快打造“创新活力充沛、融合发展充分、人文魅力充足”的现代化新型城市、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基本要求,依托加快推进“五个新城”建设等重要契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彰显嘉定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业、市场体系,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为全面提升嘉定城市软实力、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自觉践行人民城市建设重要理念,始终把人作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创造活力,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工作水平和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和旅游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创新驱动。以全区文化和旅游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核心,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基层探索,深入推进改革思路创新、发展主体创新、动力机制创新、运行方式创新,努力实现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现代化。

坚持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三)发展目标

大力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自觉践行“信念坚定、勇于担当、追求卓越、众志成城”的嘉定城市精神,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着力推动嘉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嘉定打造成为五个新城文化魅力竞相绽放的胜地,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窗口阵地,长三角江南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国际国内汽车文旅的目的地,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软实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提供不竭力量源泉。

1.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共生。持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进嘉定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和“我嘉书房”发展,提升全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推动红色资源深度发掘、系统开发,推进嘉定早期党组织红色印迹、“五抗”斗争纪念馆、夏采曦故居旧址等保护利用。加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及传承,推进全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加快推进嘉定镇、南翔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传承,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品位。巩固中国曲艺名城创建成果,提升嘉定竹刻、徐行草编、南翔小笼等国家非遗品牌效应。发挥保利大剧院等优质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嘉定特色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汽车文化。

2.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聚焦汽车文化、历史人文、乡村休闲和功能特色四大领域,全力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更为优质的旅游服务和更多定制化的旅游线路。推动旅游与工业、农业、教育、体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探索建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江南样本”。持续做好“观赛事·游嘉定”精品旅游线路的设计与推广,培育F1上海站观赛旅游线路等一批精品线路。深入开展上海汽车文化节、嘉定旅游节等嘉定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营造“夜市、夜展、夜节、夜宿”等多元消费场景,让更多的市民感受嘉定历史、领略嘉定魅力。

3.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升传统业态,加大科技支撑,形成多元融合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演艺、直播短视频四大产业为重点,提升全区文化产业的市场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激活文化消费,切实将文化附加值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价值。放大“我嘉文创”品牌效应,探索“嘉定文化IP品牌+产品开发+产业链布局”的发展模式。推动“312文创金腰带”、北虹桥海派特色文创企业集聚带等重点区域建设,形成若干个嘉定文化产业重点承载区。完善文化产业指标体系,通过文化产业助力整体产业布局,辐射长三角。

4.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结合嘉定旅游资源特点和产业定位,将旅游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定为“一核三区、一镇一带”。

类别

名称

重点区域

一核

古城历史人文旅游核心区

嘉定老城

三区

嘉定新城远香湖中央活动区

新城远香湖会客厅

安亭汽车文化旅游区

上海国际赛车场

汽车博览公园

北虹桥商务会展旅游区

北虹桥综合商务区

一镇

南翔旅游特色小镇

南翔老街-古猗园

一带

乡村休闲旅游功能带

嘉北郊野公园、乡悦华亭、马陆葡萄园、伏虎村、沥江生态园、农灯草莓园、外冈蜡梅园、葛隆村、百果园等

通过古城历史人文核心旅游区的强势带动、三大旅游片区的协调互通,南翔旅游特色小镇的全力支撑、乡村休闲旅游功能带的精心打造,实现由古城核心带动周边、由枢纽节点向全区渗透的全面发展,实现区域联动、全产业链发展。提升景区景点服务能级。进一步结合各类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空间、文化活动,以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节庆活动、公益展览讲座、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等为抓手,将区内文化旅游地标和文化旅游设施相融合,融入更加丰富的文化商业、文化体验和文化社交内容。

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切实保障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时代使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一)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继续践行“服务目标均等化、供给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专业化、公共服务效能化、管理体系制度化”,积极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资源整合、条块联合、功能复合”为原则,不断拓展、深化、优化公共文化软件服务内涵,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项目清单。巩固嘉定区“标准化”建设成果,高标准推进全区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切实提升全区四级公共文化阵地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指导标准发布,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和推广,发挥嘉定在上海市乃至长三角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二)持续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

在用足用好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上,持续优化设施建设。结合嘉定新城建设,在远香湖中央活动区创造性打造“观看精彩大戏、阅读养性好书、泛舟碧波香湖、欣赏水幕灯光”的线上线下互动跨界体验区。呼应市民需求,适时论证、规划、建设嘉定区文化馆新馆,进一步提升嘉定新城核心区文化品质。加强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管理,合理布局场馆,科学配置场馆功能,指导人口较多的街镇增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中心。结合乡村振兴,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互衔接,加强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推动文化服务功能拓展。围绕打造“15分钟社区综合服务圈”,指导做好“我嘉·邻里中心”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结合老旧小区、厂房、园区改造等,打造一批“小而美”的我嘉书房、秀空间、文化传习所等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向基层延伸。

 (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形成全区“需求地图”和精准“需求订单”,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和高质量供给。充分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结合实际,推动公共文化机构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活动共办、阵地共建、品牌共创,形成发展合力。拓宽文教结合路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进校园常态化机制,推动校级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通过设立课外教育基地、“四点半课堂”等形式,完善与中小学的双向融合机制。

(四)深入开展书香嘉定建设行动

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公共图书馆向“以人为中心”转型,建设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结合嘉定新城“远香湖文化会客厅”建设,进一步优化区级图书馆环境和功能,营造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品质文化空间,建设有温度的文化社交中心。围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以及重大节庆活动,深入开展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建设书香嘉定。主动适应公众阅读习惯和媒介传播方式变化,通过新媒体广泛开展在线阅读推广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全民阅读活动。放大“嘉定作家群”效应,传扬独特江南文化。

(五)大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行动

建立健全“百姓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机制,推动内容和形式深度创新,提高群众文化参与程度。成立区文旅系统重大项目和创作领导小组。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节点和“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时代国家战略任务,聚焦重点、整合资源,加强群众文艺创作的统筹共建共享,推出一批嘉定原创的群文精品力作,推动优秀作品演出展播。培育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通过加强艺术培训,建立作品研讨提升机制,搭建演出展示平台等措施,打造一批示范性群众文艺团队。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支持、规范、引领。坚持以群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为导向,将全民艺术普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品牌,搭建艺术普及推广平台,打造市民终身美育学校。

(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活动项目打造和服务资源配送等。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文化类社会组织。充分调动文化能人、文化团队和基层群众积极性,参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实施“春雨工程”,鼓励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形成一批志愿服务品牌。

专栏1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项目

打造远香湖文化会客厅:结合嘉定新城新一轮建设,打造享誉远近的“远香湖文化会客厅”。依托上海保利大剧院、嘉定区图书馆、文化馆等,引进百场国际国内高水平演出,打造长三角地区高品质演艺中心,文旅融合发展的城市窗口和弘扬地方文化的艺术创作基地。建设更高水准的文化地标集群、更高人气的文化交流舞台,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我嘉系列”最美文化空间延伸:围绕打造“15分钟社区综合服务圈”,指导做好“我嘉·邻里中心”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有序推进“我嘉书房”“秀空间”等小而美的文化空间布点,注重布局合理,体现不同主题,运行良好,服务增效要求,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嘉定原创群文精品创作: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节点和“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时代国家战略任务,聚焦重点、整合资源,加强群众文艺创作的统筹共建共享,推出一批嘉定原创的群文精品力作。

建立专业文化社团:利用区内文化名人、专业人才资源,推动指导嘉定区美术家协会、嘉定区舞蹈家协会、嘉定区曲艺家协会、嘉定区摄影家协会、嘉定区篆刻家协会等专业性较高的文化社团的成立。

四、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

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推进嘉定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系统性保护,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历史遗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进一步提升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包容度、影响力。

(一)深挖嘉定文化基因

结合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全面摸清嘉定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加强普查成果梳理认定和保存利用,健全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和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措施,完善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成立嘉定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智库,在嘉定城市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古城古镇保护提升等过程中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古籍保护研究利用。统筹推进地方文献、古籍整理登记、保护修复、数字化建设等,依托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开展珍贵典籍展示利用和宣传推广等工作。打造长三角江南文化文献研究中心。推动出版嘉定人文系列图书。

(二)延续教化之城文脉

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持续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机制,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加大文物保护修缮力度和安防消防能力提升,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按照“一点一策”的原则管理好、展示好、运用好文物。参与嘉定西门、州桥两大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改造提升,实现对印象西大街、秦家、姜家花园地块改造的文化赋能。加快推进嘉定镇、南翔镇历史文化名镇和娄塘古镇历史风貌保护区保护传承。以更具古韵的水乡特质塑造“横沥河文化水脉”。推动古猗园、秋霞圃等古典园林有机串联,打造历史文化景点连廊。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以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活化利用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革命遗址、工业遗迹,推动更多“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文化秀带”,全面提升“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的服务水平,留住“疁城记忆”,彰显“历史与现代对话、时尚与古朴交融”的城市气质。

(三)强化文博美术教育

强化文博美术场馆品牌建设和管理,推动嘉定博物馆、陆俨少艺术院、韩天衡美术馆等一批国有文博美术机构和其他非国有文博美术场馆深入挖掘嘉定地方特色文化,发挥文化名人效应和自身优势,讲好嘉定故事,提升嘉定文博艺术的服务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立足嘉定,放眼全国,不断提高本土展览、展陈质量,推动展现嘉定软实力的高品质大展走出去。聚焦精品,引进有价值、有市场的重磅大展,形成浓厚的文博氛围。建设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博主题创新型文化综合体。打造中国印学文化中心和上海海派山水画中心。支持嘉定博物馆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增设嘉定名人、重大事件等文化雕塑,扩大名人馆陈列等,形成独特嘉定文化印记。以品牌故事提升文化教育传播力,让市民游客得到人文嘉定魅力滋养。

(四)活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化传承,培养好传承人。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夯实保护单位责任,加强项目存续状况评估和动态管理。完成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探索建设嘉定区非遗展示交流中心等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全面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提升嘉定竹刻、徐行草编、南翔小笼等国家非遗品牌效应。重点推进振兴嘉定竹刻五年行动,推动出作品、出新人、出成果。打造长三角非遗交流中心,推动嘉定非遗资源向外辐射,提升品牌影响力。

专栏2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项目

焕发老城时代魅力:统筹做好嘉定孔庙、法华塔等重点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加强对印象西大街、州桥老街的文化赋能,探索打造以“孔子文化”为引领的长三角传统文化体验品牌,焕发和彰显老城的时代魅力。

横沥河文化景观提升:利用横沥河周边“一点三段”绿地,深度挖掘嘉定地域文化传统与特色,总结提炼江南水文化、“疁城”之称起源、金石文化等本土优秀历史人文资源和故事,形成彰显嘉定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和文化名片。

振兴嘉定竹刻五年行动:制定出台振兴嘉定竹刻五年发展规划,努力健全完善嘉定竹刻传承保护体系,升级展示平台、提升传承水平、丰富交流活动、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学术研究,提升嘉定竹刻专业化水平、产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嘉定竹刻品牌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打造长三角非遗交流中心:以“嘉定竹刻”“南翔小笼”“徐行草编”等品牌非遗项目为抓手,依托长三角非遗嘉年华、南翔小笼文化展、“娄塘杯”美食大赛等活动,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非遗交流展示。

巩固“中国曲艺名城”建设:夯实长三角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打造长三角曲艺展示中心,引导和推广更多曲艺培训、展示活动,多元拓展公共文化服务。

五、健全文化和旅游业、市场体系

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聚焦重点领域、聚焦重点项目,促进文化和旅游业与多种产业要素、多种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健全结构合理、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一)加快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建设汽车文化游特色区

以“1+2+X”为抓手,即抓好一个节庆、两片景区和若干个链接点,将汽车城打造成国际汽车文化中心,将嘉定打造成“世界级”汽车文旅目的地。扩大上海汽车文化节国际影响力,推动其成为上海市品牌节庆活动,加强与F1中国大奖赛等深度融合,推出赛道嘉年华、汽车博览、文旅休闲、汽车论坛和汽车商务等活动,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汽车产业创新中心增添新动能。提升汽车相关景区服务标准,积极参与重塑上海国际赛车场旅游景区、推动上海汽车博览公园创建5A级旅游景区,激活汽车城内汽车产业链节点。做好“观赛事·游嘉定”精品旅游线路的宣传推广。发挥汽车工业游引领力,优化旅游线路。加强汽车文化研究,扩大汽车文化宣传推广。引入专业团队助力汽车文化品牌打造。全面提升汽车文化游的游客体验和吸引力。

2.提升历史人文游品质

有效整合嘉定老城、娄塘古镇、南翔老街、安亭老街等古城古镇丰富资源,以延续教化嘉定文脉为基础,对其传统建筑、生活文化特色等历史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保护与提升,进行景区联动,发挥千年古镇特色,提升嘉定特色文化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底蕴。运用灯光、置景、多媒体等文化科技手段打造嘉定历史人文水幕电影、灯光秀、音乐秀、实景演艺等一批特色文化主题旅游产品,提升环城河步道文化内涵,支持推出环城河疁城夜游,焕发历史人文旅游功能集聚区文化魅力。

3.开发乡村休闲游好去处

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嘉定江南文化特质,因地制宜支持乡村旅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优化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支持嘉北郊野公园、安亭向阳村、乡悦华亭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休闲与综合服务功能配套,推动乡村民宿和精品度假酒店健康有序发展,增加休闲体验项目,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功能带。

4.提高旅游智慧服务水平

综合应用现代技术,探索创建“互联网+旅游”新模式。培育在线旅游,完善智能化设备部署,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景点,聚焦景区内旅游、餐饮、交通及配套资源,不断完善智慧导览、导购、导游、导航的应用服务系统,提升市民游客旅游体验度和便捷度。推动旅游厕所革命,优化厕所功能和服务,鼓励建设智能旅游厕所。支持古猗园积极打造“智慧公园”。深入推进旅游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旅游业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

(二)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实施“文化+”产业融合提升战略,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为全区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进“上云用数赋智”,深化在线文娱发展,强化扶持政策落地。进一步推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电子竞技等互动娱乐产业发展,做强做特南翔动漫游戏产业,探索形成在长三角区域内具有知名度和吸引力的动漫游戏和电子竞技平台。有序发展“直播和短视频+文化旅游”,积极推动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嘉源海品质直播基地等在线新经济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支持内容制造、视频技术、直播场景等“一站式”直播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全区在线消费新增2000亿元。积极承办国家级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年度峰会。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探索打造若干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支持商旅文融合,引导商务会展企业、高端品牌酒店等向北虹桥商务区、嘉定新城总部集聚区、上海国际汽车城等重要区域集聚,策划商务会展旅游特色产品组合。支持文体旅融合,开发赛事与健身休闲等产业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探索博物馆、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与研学旅行结合发展。

(三)优化文化和旅游市场营商环境

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坚持培育和监管并重,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做优做强嘉定文化和旅游市场。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优服”相关工作。在坚持依法规范审批,提升文旅行政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按照“从严从紧、顶格处理”的要求开展文旅行政执法,净化辖区市场,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平安文化市场建设。全方位加强传统领域执法监管,高度关注各类新业态、混合业态的经营状况,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监管,特别是对艺术类培训机构的监管。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打造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队伍,健全执法监管体系。规范执法行为,做到处罚程序规范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统一,提高执法办案的质量、效率及公正性。

专栏3  健全文化和旅游业、市场体系项目

打造“世界级”汽车文旅目的地:通过重塑上海国际赛车场、上海汽车博物馆、汽车博览公园等汽车文化地标,提升汽车文旅品质;全面提升上海汽车文化节平台功能和服务能级,加强汽车文旅融合;形成一批汽车文化链接点,放大汽车文旅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丰富汽车文旅体验。

景区(点)提档升级:指导旅游景区(点)完善各项旅游配套功能和设施,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研究、推动上海汽车博览公园创建5A级旅游景区,嘉北郊野公园和安亭老街等旅游景区(点)创建4A级景区。

智慧旅游建设:支持一批数字景区和数字酒店建设,发展新型沉浸式体验型旅游产品。到2023年,完成1家数字化示范酒店、1家数字化示范景区。到2025年,完成5家数字化示范酒店、2家数字化示范景区。

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监管,推进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和公示,依法依规健全跨行业、跨部门的信用联合惩戒机制。

六、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江南样本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实施文化和旅游设施共建共享

提升硬件和优化软件并举。完善文化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国际化标识系统。在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元素和内涵,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成为旅游目的地,在其公共空间打造网红打卡点吸引市民游客。支持建设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深入挖掘嘉定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旅游的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特色节庆展会等提质升级。

(二)提升文化和旅游品牌节展影响力

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引进培育更多与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功能相匹配的顶级资源,努力打造一批现象级节展品牌。举办反映“五个新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艺术大展,发挥区域带动作用。持续提升上海国际汽车文化节、嘉定旅游节、上海孔子文化节、南翔小笼文化展等拳头品牌的美誉度。努力打响州桥老街“青蓝季”、嘉北郊野公园稻草文化节、古董车巡游大会、保利国际童声合唱节、室外民谣、交响、摇滚音乐会、上海荷花睡莲展、紫藤节和马陆葡萄节等特色品牌的知名度。鼓励市场化主体共同参与打造节庆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培育引进符合市场需求的节庆活动项目。

(三)推动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数字化转型

推动“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结合城市数字化转型,有序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数字化、服务设施高科技化、服务内容智慧化,助力提升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效能。成立文化和旅游图文数字中心,整合全区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资源,升级“文化嘉定云”为“文旅嘉定云”,拓展服务范畴,汇聚智慧产品矩阵,打造包含文创孵化、智慧全域旅游、智慧文博等内容,兼具服务、营销、管理功能的文旅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采用“超市化”供应、“菜单式”服务、“订单式”配送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产品和一站式服务。

(四)加强文化和旅游交流推广

以讲好嘉定故事为着力点,用足用好新老传播媒介,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类文化和旅游公益宣传服务,持续打造传播热点。推出“印象江南风”系列文创产品、“魅力嘉定”城市形象推广二维码和嘉定重要景区景点讲解词全本。不断提升市民游客对嘉定文化魅力、旅游吸引力和城市精神的普遍认同,切实增强“人文教化地,智慧汽车城”的城市吸引力。加强文化交流,深化跨区域旅游合作。创新交流推广的机制、内容和方式。利用F1等重大国际性赛事、国内外旅游展会、各类专业展会的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温州、昆山、太仓,以及楚雄、迪庆、久治等地的互动交流,开展联合旅游宣传推广。共建嘉昆太精品文化和旅游品牌,研究探索三地旅游年卡合作机制,建立嘉昆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专栏4  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江南样本

文旅嘉定云——文旅融合一站式平台建设工程:实现“科技+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及落地应用,提供智慧文旅场景的解决方案和标准产品,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嘉定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高质量发展、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部手机游嘉定,一个平台促产业”的效果。

推进文旅融合IP工程:探索用活化孔庙、活化非遗、汽车文化等“我嘉系列”原创IP讲好嘉定故事,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旅融合品牌。

共建嘉昆太精品文化旅游品牌:立足嘉昆太已有合作基础,整合共享三地文化和旅游资源、服务和平台,完善三地文旅工作联动机制,开展各类文化旅游项目交流活动,开发各具特色的文旅产品,促进三地文化和旅游高效交流互动。

旅游公益进社区:依托嘉定旅游各类节庆赛事活动,结合嘉定人文历史、社会风貌、现代工业、乡村田园等独特的旅游资源,组织开展“微游嘉定”系列体验活动,增进市民游客对嘉定的了解,提升市民休闲生活理念,形成群众互动性公益品牌。

七、保障措施

把文化和旅游发展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持,夯实人、财、物等资源要素保障,推动规划落地见效,惠民利民。

(一)健全工作机制

加强组织保障,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统筹协调文化和旅游发展,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提升理事会、议事会工作实效。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二)完善支持政策

按照财政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要求,落实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财政政策。建立健全与区财力、文化旅游建设事权相匹配、与全区人民群众文化旅游需求相适应的保障机制,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和支持旅游业发展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积极支持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积极落实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做好市级文化、旅游专项资金配套工作,扩大区级文化发展资金,增设区级旅游专项资金,加强部门协同。鼓励国有企业支持文化社团建设。健全财政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面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金融服务。

(三)建强人才队伍

坚持人才优先,优化文旅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盈、素质优良的嘉定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培育和吸引一批文化和旅游领域大师名人专家、急需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留住和用好从事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中坚力量,夯实基层人才队伍,使管理、专业、经营等各领域人才各展其长。

(四)夯实安全基础

加强文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将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和旅游发展全过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握正确导向,加强内容监管。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对文化和旅游设施、项目、活动的安全监管。统筹疫情防控与文化和旅游发展,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