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有关单位:
现将《闵行区绿化市容“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21年8月18日
闵行区绿化市容“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闵行区开启建设上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战略支撑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重要时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为进一步推进闵行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快提升市容环境面貌,推动实现闵行区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工作回顾
“十三五”期间,闵行区绿化市容工作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展机遇,以进博会召开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全面推进生态空间建设和品质提升,城乡一体的市容环境面貌,取得显著成效。
(一)绿化林业建设稳步推进、生态功能品质得以提升、生态资源保护和管理不断加强
绿地空间规模持续增长,全区新建绿地共完成686.58公顷,其中公园绿地36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55平方米。新增公园87座,公园总量达到110座(其中郊野公园1座;城市公园56座;口袋公园等53座)。建成并开放闵行浦江郊野公园一期582公顷;建成外环生态专项梅陇段131.50公顷及闵行文化公园(四期)18公顷,闵行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全面建成;建成古美公园10公顷、马桥旗忠森林体育公园一期18.14公顷、吴泾工业综合整治绿地工程二期24公顷;建成大居绿地62.33公顷;建成金虹桥公园、银都绿地等一批社区公园。推进黄浦江、吴淞江、京沪高速、沪昆高速等市级重点生态廊道建设,通过198工业减量复垦造林,完成生态廊道1569亩,一般公益林及资源造林7627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2%。绿道完成180公里,其中,贯通淀浦河及新泾港片区绿道42.4公里、建成外环绿道15公里;建设立体绿化15.08万平方米,改造街心花园(口袋公园)绿地共63座;改造老公园4座;创建市园林街镇3个(浦锦街道、吴泾镇、江川路街道)。创建绿化特色街区江川路街道2个,吴泾镇1个,浦江镇1个和七宝镇1个。创建市级林荫道5条,创建市级特色道路3条。建成市级开放式休闲林地试点黄浦江涵养林浦锦街道近浦村段240亩。完成林地抚育390亩,更新改造林地200亩,建设林地基础设施道路28000平方米,隔离网42700米;完成“三防”分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1个国家级、2个市级、6个区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0;建成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项目2处,共计310亩,分别为华漕吴淞江鸟类栖息地、吴泾塘湾野生动物栖息地;重点完成浦江郊野公园湿地修复项目45.9亩;完成6项古树复壮抢救工程和市级城维建设保护项目。全区湿地保有量2757.47公顷,湿地保护率50.39%。
(二)环卫设施设备配套不断完善,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
垃圾全程分类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分类实效显著提升,建筑垃圾分流体系逐步建立,资源化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环卫装备水平全面发展升级。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全区1078个居住小区、72个行政村以及2800家公共机构、社会单位,实现全覆盖目标;10个街镇创建成为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街镇,闵行区成功创建为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区。完成了1612个村居垃圾箱房及投放点分类改造,基本实现全区村居两网融合服务网点全覆盖,建成“两网融合”中转站14个,“点站场”体系初步建成。完成闵吴生活垃圾转运码头集装化改造,集装化转运能力3000吨/日,压缩能力2500吨/日。完成闵北转运站建设,转运规模500吨/日;启动闵东转运站建设,预计转运规模350吨/日。完成闵行区厨余、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二期工程建设,总规模达600吨/日(其中厨余200吨/日,餐厨400吨/日);启动区级浦江资源化利用中心前期工作,湿垃圾处置规模300吨/日;全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资源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马桥再生资源化处理项目建筑主体封顶,拆房和装修垃圾处理总规模70万吨/年;启动华漕再生资源利用中心项目建设,拆房和装修垃圾处理规模70万吨/年,泥浆干化规模20万吨/年;建设14个镇级临时建筑垃圾中转分拣点。完善环卫设施配套保障,建成8座环卫道班房、3座环卫分所、1座停车场。更新及新增各类环卫装备535辆,改进优化已有装备,引入新型车辆及小型电动机具,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升,跑冒滴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市容管理水平持续增强,景观品质全面提升
市容保障常态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专项治理顺利完成,市容环境水平显著提升。进博会核心区市容环境问题整改彻底,景观灯光建设焕然一新,4个重点区域(道路)实现“席地可坐”目标要求,进博会配套保障工作完成出色。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达标街镇实现100%全覆盖,3个街镇创建成为示范街镇;建立商委会等自律组织140余个,其中8个被评选为市级示范性自律组织;区市容环境市民满意度水平首次进入全市“良好”序列。进一步细化提升清扫保洁标准,全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5%以上;区域内黄浦江、吴淞江等重要水体整治工作取得明显实效。新增各类公厕70座,文明公厕创建成功率达90%以上,其中合川路公厕被评为市“最佳生态环保公厕”,风筝公厕被评为市“最美公厕”。圆满完成龙吴路环境综合整治、“补短板、治五乱”等市容环境专项整治,遏制无序设摊聚集点回潮,全区市容环境面貌有效提升。全面推进户外广告和招牌整治工作,推动空中坠物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共整治和拆除户外广告和招牌6千余处;建立户外招牌设施管理信息化系统,全区4万余块招牌纳库建档。完成“一带”(嘉闵高架-北翟高架-G50)、“一路”(延安高架-G50闵行段)沿线景观灯光建设以及“一核心区域”(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的景观灯光建设,推进区主要道路、重要单体建筑、绿化景观节点、街镇核心区等景观灯光的改造和建设,全区景观灯光路线总长度达45公里。
(四)行业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行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完成编制《闵行区林地建设专项规划(2016-2018年)》《马桥再生资源化利用项目专项规划》《华漕再生资源利用中心专项规划》《闵行区景观照明总体规划》等,落实了区级东部(浦江)资源化利用中心项目选址纳入《大治河市级生态走廊与近郊绿环(闵行区浦江镇段)专项规划》,确保了生态空间和环卫设施落地。制定了《闵行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实施方案》《闵行区两网融合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闵行区低价值可回收物处理补贴实施细则》等,建立了由28个委局和14个街镇组成的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区绿容局牵头,各部门协同配合,属地街镇、莘庄工业区具体推进落实的垃圾分类责任体系,提高分类减量实效。实施《闵行区户外广告阵地实施方案》,逐步实现全区户外广告设置布局合理、规范有序、视觉通畅、和谐统一的目标。完善了林业三年政策,建立了林地、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推进落实“一网通办”改革成效显著,实现22个行政许可事项“一网通办”;对低压非居电力接入临时使用绿地等四个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开展机动车清洗企业设立和店招牌设置“一件事”,试点“无人干预自动办理”,全面推行全程网办。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行业标准化课题,完成《城市绿道管理标准化试点项目》。浦江郊野公园综合土地整治、绿地林地、水系等各类资源要素的政策,合力推动郊野公园建设并形成闵行经验。组织推进行业培训工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开展行业一线工作人员各类技能比武竞赛,提升综合技能。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力营造“推进国土绿化建设,打造生态宜居闵行”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莘庄公园梅花展、体育公园“千米花道”木本花卉展、吴泾公园花卉展等闵行特色主题花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益;开展园艺生活嘉年华、创全护绿大行动、家庭园艺节等十大主题、近百场次绿化园艺宣传、互动、展示等活动,还重点探索推出“一孩一树”认建认养活动,为市民搭建爱绿护绿新平台。
“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
属性 |
“十三五”目标 |
完成情况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按常住人口) |
约束性 |
10㎡ |
10.55㎡ |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
18% |
18.2%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约束性 |
100% |
100% |
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
约束性 |
92% |
95% |
注: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减少率指标,因全市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和统计口径改变,该指标取消。
(五)存在问题
1.绿地林地腾地仍然困难,品质有待提升。全区已规未建绿地尚有约19平方公里,现状国有土地企业单位动迁、集体土地劳动力安置等前期成本高,缺少建设用地指标,缺少实施机制,绿地增量难度大,如剑川路绿地、黄浦江滨江绿地等。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扫盲未实现全覆盖,其中外环外中心城区域覆盖率约91%,主城区约89%。城市开发边界外生态空间面临极大困境,基于198工业地块减量复垦生态修复造林因成本高、村集体经济平衡等因素,推进困难;耕地保护政策严控,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将常态化、长期化管理。农用地造林受生态空间总体平衡约束,造林要先规划后实施,推进效率慢。存量生态空间开放度及多彩化不够,市民感受度与体验度不佳。
2.垃圾分类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全程分类配套设施亟待完善。全区湿垃圾量已经超过1000吨/日,但规范化湿垃圾处置能力仅为600吨/日,末端规范化处置设施还有较大缺口;可回收物回收体系虽基本建立,但点站场体系的稳定性、服务便捷性、资源化利用托底保障性仍需升级;垃圾分类收运过程中仍存在应急能力不足、污染控制设备配套不足、滴漏污染偶有发生等问题;环卫装备中新能源环卫车辆比例较低。
3.行业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程度有待加强。绿地建设和养护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对标中心城区仍存在较大差距。绿地建设标准、方案落地、项目进度、日常管理等存在不均衡性。市容管理薄弱区域仍然存在,部分无名通道、无名弄堂、无名道路存在管理盲区,道路和公厕保洁精细化程度也有待提高。且随着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基层社区治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有基层管理与执法队伍人员缺乏,专业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城市夜景照明缺乏反映地域特色、体现夜间经济商业氛围的景观灯光精品力作。户外广告招牌规范设置有待提高,户外招牌管理依据有待完善。
二、“十四五”发展趋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上海迈向“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是绿化市容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攻坚期,闵行必须抓住新机遇,围绕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把握新时代新战略新要求的主动权,加快完善生态结构体系、提升生态建设品质、提高垃圾综合治理能力步伐,努力把闵行建设成为与“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新定位相适应的国际大都市生态文明区。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赋予了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垃圾分类新时尚,既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对绿化市容行业的新要求。闵行必须直面新形势、找寻新规律、围绕新定位、开拓新思路,主动对接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全面承接上海市2035总规中闵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战略支撑区的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增强城市自然底色能级,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综合治理和提升市容景观管理水平。
(二)新时代人民群众生活新需求赋予了新使命。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市民所盼、游客所想,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新任务,强力推进解决绿化市容行业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矛盾,把关注点转向普及惠及、民生民意、共享共治上,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化建管一体、综合治理创新,使优美的生态环境人人可享、美丽的市容景观人人可见,满足人民对美好绿化生态空间和市容环境的期盼。
(三)新时代绿化市容行业新形势赋予了新任务。“十四五”时期,上海市提出了积极推进“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生态之城建设的新任务,闵行须深刻领会其内涵要求,聚焦“增量”向“增量、提升”转变,在完善生态体系、布局生态层次、提高生态品质、实施生态建管上下功夫,构建具体闵行特色的绿脉和色彩;聚焦过程控制,在分类体系、分类监管、收运监督及处置体系上用心思,提升生活垃圾综合治理水平;聚集精细化管理,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上做文章,打造出传统行业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治理样板。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和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紧紧围绕闵行区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的全新定位,以加快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牢牢把握从“增量”到“增量、提质”的建设思路,努力建设承载弘扬中华文明的典范场景。以更高质量的生态产品提供市民美好生活需求,以更精细化的垃圾治理提供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以更美丽的城市景观提供市民满意的生活感受度。为闵行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为上海建成“生态之城”作出闵行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统筹推进、构建体系。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围绕城乡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动要素管理,进一步优化和均衡全区生态空间结构及布局,构建公园、绿地、廊道、绿道的绿色体系,推动“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强化垃圾综合治理水平提升,强化源头管控、收运监督和末端处置一体化,推动垃圾分类监管的全过程控制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感受度。
2.分步实施、量质并举。锚定闵行区2035年远景目标,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共振,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质量”思路,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向品质化、市容环卫配套设施建设向资源化迈进,打造生态环境优化、城市景观亮化和市容形象美化的宜居宜游国际大都市生态文明城区。
3.提升能力、治理精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区域特点,把握区位实情,遵循发展规律,运用差别化、个性化管理手段,持续提升管理综合治理能力。强化建管并举,实现绿化市容行业的城市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4.群策群力、创新发展。把握生态产品公益性、普惠性特点,借鉴最新现代管理技术,营造社会共建共管共享氛围,推动行业自治能力向纵深发展。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发挥“第三方平台”资源和技术优势,引领行业朝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前行。强化行业机制制度建设,着力把握建设、运行、监管、激励等环节,完善行业制度,健全监督体系。
四、发展目标与指标
(一)总体目标
锚定闵行区“南北联动、双核辐射”的空间战略,基本建成与国际化大都市生态文明先行区相匹配的品质之城。具体目标为:
1.公园城市框架体系初步成型。以推进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的生态空间格局、绿脉网络架构和保护管理体系全面形成,公园城市框架初见雏形,绿地、林业、湿地复合型生态层次基本成型。
2.垃圾综合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建成,垃圾全程分类收运处理系统持续完善,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垃圾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3.市容景观建设品质提质增效。市容景观建设明显加快,市容管理网格化信息化手段全面运用,共建共享共治层次明显提升;组团式地标式景观进一步丰富,流光溢彩的闵行城市夜景基本建成。
(二)具体指标
森林覆盖率达1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5%以上,道路机械化清扫率100%。全区新建立体绿化15万平方米、绿道200公里;生活垃圾分类达标达到95%以上;“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达标街镇”比例达到100%,“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街镇”比例达到35%。
“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
属性 |
“十四五”目标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约束性 |
12㎡ |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
19.8%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约束性 |
100% |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
约束性 |
45%以上 |
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
约束性 |
100% |
五、主要任务
(一)着力城乡公园多彩空间建设,全面提升生态品质
1.打造公园城市初步框架
一是继续推进公园绿地建设。立足闵行2035总规,衔接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目标,构建闵行全域公园体系,塑造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形态。至2025年,全区预计新增各类绿地55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320公顷。重点推进虹桥城市副中心1平方公里C字形前湾公园、莘庄城市副中心滨水公园、黄浦江滨江公园、马桥人工智能森林公园、剑川路公园等一批地区大型公园绿地建设。新建或改建一批社区公园或街心花园(口袋公园),预计新增城市公园50个、街心花园(口袋公园)100个。实现闵行中心城、主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基本全覆盖(中心城覆盖率95%以上、主城区覆盖率90%以上)。结合产业园区开展绿地率统筹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引导设定配套绿地社会共享地块,探索建立与土地出让相联系机制,推进产业园区等单位绿化社会共享,建成一批单位开放绿地。二是逐步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衔接全市环城生态公园带大生态圈,逐步推进闵行域内环城生态公园带,其中“环上”外环绿带断点打通,完善配套设施,改造提升新增梅陇公园、虹梅公园、锦梅园等3座公园,形成闵行外环绿带公园群,实施外环绿带“四化”建设,提升形成外环“彩带”;“环内”逐步推进吴中路楔形绿地建设,实施虹秀绿地、新建吴中路两侧绿地等建设;“环外”锁定吴淞江生态间隔带9.6平方公里,研究启动“环城生态公园带”虹桥中央公园建设,黄浦江两岸有条件区域实施公共空间贯通。三是持续开展林地建设。围绕上海市“森林城市”定位,聚焦城市开发边界外市级生态走廊、生态间隔带及近郊绿环等生态空间,并结合一般公益林和生态廊道建设,充分挖掘198减量、农民上楼腾挪、一般农田和耕地释放,有计划地开展实施造林(具体计划任务按“十四五”林业建设专项规划实施);持续提高各类绿地乔木种植比例,增加森林效应,净增森林面积9000亩。四是系统构建城市绿道和立体绿网。以区域级廊道为引领,城市级绿道为纽带,社区级绿道为核心,打造三级绿道网络体系。衔接上海市 “一江一河”的规划及建设要求,适时推进黄浦江、吴淞江沿岸公共空间滨水绿道,结合虹桥和莘庄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推进建设环城及环社区绿道,计划完成绿道建设200公里。结合地区开发建设,打造一批立体绿化精品项目,提升市民获得感和视觉效应,计划新建立体绿网15万平方米。
2.持续提升公园绿地品质
一是系统性打造闵行线性公园。聚焦城市副中心等重点战略发展区域建设,立足城市社区周边,利用已建公园绿地、立体绿化、绿道网络等生态空间,点线面结合,打造多元融合的城市线性公园。强化绿道引领,注重社区绿道与市、区级绿道连通,绿道与公园连接,打通断点。重点实施闵行环城公园,以莘庄城市副中心为核心,连接外环绿带、淀浦河、沪闵路及七莘路等线性空间,串联闵行文化公园等外环绿带沿线公园,以及古美公园、华翔公园、春申塘绿地等外围公园绿地,建设最佳生态实践区,打造市民感受度高的城市生态名片。二是全面提升“四化”水平。依据《上海市公园绿地四化规划纲要》以及《“四化”三年行动指南》,结合公园绿地、绿道建设,通过调整、改造和新增等手段,不断提升公园绿地“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的“四化”建设水平。以建党一百周年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实施花坛花境建设,亮化美化城市景观绿地品质。重点推进“一园一景”,通过新增植物品种,完善服务设施,打造闵行文化公园玉兰、莘庄梅园梅花、月季主题公园。三是强化公园绿地精细化管理。探索对公园绿地试点评估,开展绿地和公园的分级分类管理,向节约、生态、专业和精品方向发展,提高存量绿地质量和效益。扎实推进5座老公园改造工程。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1个及市级花园单位3个;力争市级园林街镇创建率达到60%、市级绿化特色街区等达20条,每年新增1至2条绿化特色道路、1至2个绿化特色街区。积极开展“市民绿化节”系列活动,推进社区园艺师制度,依托苗圃基地试点建设园艺花市。
3.有效增强资源保护管理
一是优化林地资源品质。积极推进林业“四化”建设和改造力度,培育“四化”示范林。结合生态廊道和公益林等资源,调整群落结构,注重生态涵养和休闲功能的复合叠加,完善林地服务游憩功能,加快林地休闲开放步伐,完成公益林抚育改造5000亩,进一步提升森林品质。因地制宜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改造建设乡村公园,推进实施“一村一园”。二是提升林业资源监测能力。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简称“三防”)建设;提升现有3个野生动物栖息地和1个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资源监测与保护工作,增强宣教功能,加大保护力度。根据古树名木保护等级,针对性制定保护计划,并积极宣传,形成共管同治效应。三是探索推进小微湿地保护培育。拓展全区湿地总量,因地制宜推进近自然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建设绿地、林地、河道等高品质的城市湿地保护点,研究开展湿地科普;探索推进一批小微湿地培育项目。
(二)完善垃圾全程分类体系,持续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1.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实效
一是完善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垃圾分类管理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开展垃圾分类达标(示范)测评,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常态化管理制度,推进垃圾分类纳入“一网统管”,以合力推进本区垃圾分类工作落实,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成效,实现全区居住区(村)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95%以上。二是提升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尊重事实、功能融合、便捷利民”原则,结合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小区和单位创建,不断推进垃圾房、收集站、可回收物服务点等社区基础设施更新,并采取时间点调整、投放时间延长等多样式措施方便居民分类投放,倡导湿垃圾滤水后投放,拓展可回收物交投回收形式,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三是细化分类驳运转运环节措施。落实专项清运监督管理制度,聚焦源头收运力量配备和分类运输作业规范,规范有害垃圾收运管理,实现生活垃圾投放收集驳运规范有序。加大生活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和执法力度,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全程计量体系,实现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职责和分类质量全程追溯和监管。四是持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完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严格贯彻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及限塑政策,倡导合理消费、光盘行动,加大净菜上市和湿垃圾就地处理工作推进力度,持续做好垃圾源头减量分类的社会宣传引导,不断强化有效监督引导,推动时尚文明习惯的不断养成。
2.持续优化收运处理设施设备配套
一是加快湿垃圾收运处理能力建设。指导各街镇(莘庄工业区)完善湿垃圾中转压缩处置设施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置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实施区级浦江资源化利用中心(规模300吨/日),继续推动区级中南部资源化利用中心规划选址,协助推进标准化菜场、单位就地处理设施建设,优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处理设施布局,做到湿垃圾处置安全、运营有效、稳定。二是完善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建设。整合和规范现有资源,科学布局“示范型”、“标准型”、“自助型”、“流动型”等多样式回收网点;继续推动区级两网融合集散场和街镇两网融合中转站的规划选址,完善可回收物中转暂存集散系统;落实“五公开”制度,细化回收服务网点、中转站及集散场运行管理规范,并建立检查、考核和监督机制,不断推进点、站、场全程闭环管理。三是提升干垃圾转运体系能级。完善区级转运站体系,新建区级闵东环卫基地(生活垃圾转运规模350吨/日);推进虹桥镇、七宝镇等街镇配套环卫停车场建设,实现全区干垃圾的全封闭无污染转运。四是保持设施设备可靠运行。通过源头管控、优化清运车辆选型与技术革新、规范环卫停车场和小压站的污水排放、加强转运和处置的管理等措施,完善“区-街镇-作业单位”三级监督检查机制,形成检查、发现、整改、督办“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要求,解决生活垃圾残液乱抛洒和冲洗水直排污染环境等突出问题。
3.综合提升建筑垃圾监管和处置能力
一是深化建筑垃圾联管联控。加强对源头出土工地和末端消纳卸点的监管力度和运输单位的考核管理,严格落实审批流程优化制度,强化过程管控,用好车载定位导航和渣土运输车视频监控等系统。加强与横向部门的联勤联动,持续会同区交警、城管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行动,充分发挥信息平台收集分析功能,进一步用好建筑垃圾综合监管、车辆监控等系统。二是提升建筑垃圾水运消纳能力。明确“水陆联运”的运输消纳形式,进一步建立长途运输以水陆运输为主,陆路运输解决就近消纳的理念,重新构建建筑垃圾水路运输网络,利用市场化特性在水域条件充分的区域设置约3至5座码头,充分利用黄浦江、吴淞江、区管内河运输体系,全面提升水运能力,从而降低本区建筑垃圾运输成本。三是持续完善装修垃圾源头收运。会同区房管部门督促物业服务企业积极落实分类收集及投放管理责任,按照规定设置规范的装修垃圾堆放场所,并落实堆放场所相关管理措施。在各街镇(莘庄工业区)确定辖区内住宅小区装修垃圾作业服务单位的基础上,督促清运单位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通过有效的标价方式公示收费项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计价单位,以及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四是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完成马桥再生资源化利用项目和华漕再生资源利用中心项目建设,提高装修垃圾、拆房垃圾和泥浆的再生利用水平,装修和拆房垃圾资源化处理率75%以上。
(三)推进市容管理和景观灯光建设,有效提升精细化水平
1.持续推进市容景观建设
一是启动“美丽街镇”创建。以规模效应、示范效应、溢出效应为牵引,整合美丽街区、美丽乡村、美丽家园等建设,指导各街镇开展“美丽街镇”创建工作,力争创建5个“美丽街镇”,进一步巩固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达标和示范街镇等创建成果,努力提升市容环境市民满意度水平。二是建设闵行特色的城市景观格局。按照“整体规划,分区发展、逐步辐射、突出亮点”的发展要求,围绕“一江一河,双核,多带多组团”的景观规划,统筹推进全区景观照明建设,形成层次分明、特点鲜明的闵行夜景灯光多组团格局。重点抓好苏州河(闵行段)、虹桥商务区核心区、莘庄商务区、沪闵高架南方商城-G60沿线、延安高架G50、浦江革新村区域等重要街区、路段及莘庄龙之梦、闵行区博物馆、海派艺术馆等单体地标建筑的夜间景观灯光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区级景观照明集控升级改造工作,核心区域、重要区域内以及在重要单体建(构)筑物上设置的景观照明90%以上纳入区级景观照明集中控制系统。
2.不断提升市容管理水平
一是做好“三重保障”。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项目,固化项目销项式管理和整改问题紧逼督办机制,推动“三重保障”纳入“一网统管”延伸至各重点保障街镇,推动市容环境保障工作常态化运作。全力做好“进博会”、“庆祝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和重要赛事期间的市容环境保障工作。并注重成果转化,完善应急处置方案预案,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工作高质量运行。二是深化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巩固责任区创建成果,推进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达标街镇、示范街镇复评,做好示范道路、示范自律组织创建工作,确保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履责率达到90%,“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达标街镇”比例达到100%,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街镇比例达到35%以上,市级示范性自律自治组织创建率达到50%。三是提升保洁精细化能力。推广运用“进博会”经验,加大新型智能和小型机械设备引入,推进环卫新能源车辆使用,不断拓展高标准精细化保洁区域范围,实现道路机扫率达100%,道路冲洗率达95%,道路整洁优良达98%。持续优化环卫公厕布局,推进智慧公厕应用及推广,深化便民服务举措,环卫公厕服务优良率达到95%,并结合乡村振兴等建设,加强农村公厕建设和管理。
3.持续深化市容短板治理
一是推进市政市容短板治理。继续发挥市政市容联席会议平台优势,推动重大活动市容环境保障工作机制常态化,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积极探索设摊管理模式,配合做好“外摆位”管理,持续推进占道亭棚治理,加大无名道路以及街镇、区区、城乡、条块结合部区域等薄弱区域治理力度。二是强化户外广告监管。建立健全户外广告监管体系,持续推进户外广告整治,强化户外广告日常监管能力提升;按照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技术规范、行政审批实体性规范的规定,全面完成广告阵地实施方案的落地,提高审批覆盖率。三是提升户外招牌规范管理水平。开展屋顶招牌、墙面大型外挑式招牌、卷帘门、一店多招和存在安全隐患招牌设施的专项整治,同步启动对违规使用禁用材料设置户外招牌设施的整改工作,编制闵行区户外广告招牌设置导则,引导户外招牌规范设置,创建20条户外招牌特色道路(路段)。
(四)借助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赋能,不断提升智慧管理能级
1.布局信息化管理基础
一是建立绿化市容数据库。借助5G、物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强化管理全要素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加大数据挖掘和智慧管理研究,提高信息数据的利用率、参考价值,推动数据汇聚、系统集成、联勤联动、开放共享,打造覆盖绿化、林业、市容、环卫四大条线的行业数据库,实现管理基础数据、信息的无缝衔接和共享。二是推动“一网统管”建设。结合绿化市容行业现有数据,以及绿化、林业、市容景观和环卫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建设成果,通过数据汇聚,形成“3+1+X”的绿化市容城运系统,实现快捷有效地处理各类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常规及突发事件,为职能部门日常管理、科学决策提供辅助依据。
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强化各街镇(莘庄工业区)绿化市容基层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培训,开展行业比武竞赛活动,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持续提升一线工作人员水平,特别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总结、提炼绿化市容管理各类难题顽症治理典型案例,收集、汇编、整理形成规范有效的处置办法和应对措施。二是发挥第三方专业优势。进一步完善管理所需的队伍网络体系,扩充第三方队伍阵容,通过强化第三方社会评价、监管考核、信息监测等手段,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城市治理问题,提升市容管理工作质量水平。组织相关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绿化市容课题研究,聚第三方技术优势,攻坚克难,为市容管理提供智力支撑。
3.加强林业执法网络建设
强化区镇两级林业站资源保护管理职能,形成统一指挥、统一监督、全面高效的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加大对执法记录仪、无人机、红外监控、网络覆盖等执法所需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研究制定设备保障和规范应用相关长效政策支持。推进执法询问场所、涉案物品保存场所、监控指挥中心的建设,不断提升执法智能化监管水平。稳步推进野生动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地重点区域监控网络建设,继续巩固发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林业系统“巡护机制、查处机制、督查(办)机制、考核机制、部门协作机制”、“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配套制度的建设,形成全区域覆盖、全过程监督、全链条打击的执法监管模式。
六、重大项目
(一)公园绿地(含扫盲绿地)建设工程
1.公园绿地建设。建设公园绿地320公顷,重点推进前湾公园、马桥人工智能森林公园、许浦水韵生态公园、闵行科创公园、黄浦江滨江公园、剑川路公园、莘庄青春三角绿地等一批地区公园建设。推进实施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扫盲工程,实现中心城覆盖率95%以上、主城区覆盖率90%以上。
2.绿道建设。新建绿道200公里。完善三级绿道网络,适时推进黄浦江、吴淞江沿岸公共空间滨水绿道,结合虹桥和莘庄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推进建设环城及环社区绿道。
3.立体绿化建设。结合地区开发建设,打造一批立体绿化精品项目,新建立体绿化15万平方米。
(二)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工程
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环上”,逐步打通断点,完善绿道驿站;将梅陇段7个休闲绿地(得翠园、滴翠园、叠翠园、听翠园、闻翠园、普乐园、锦梅园)改造提升为梅陇公园、虹梅公园、锦梅园等3座公园,形成闵行外环绿带公园群;实施外环绿带“四化”建设,提升形成外环“彩带”。“环内”,逐步推进吴中路楔形绿地建设,实施虹秀绿地、新建吴中路两侧绿地等建设,推进研究新建绿地实施机制。“环外”,启动吴淞江生态间隔带专项规划研究,并适时启动首期1-4平方公里虹桥中央公园(暂名)建设;黄浦江生态间隔带结合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聚焦紫竹滨江、浦江郊野公园、江川转型段等有条件区域实施绿地建设、公共空间贯通工程。
(三)森林建设工程
聚焦城市开发边界外生态空间,编制闵行区林地建设专项规划,重点推进大治河生态走廊,吴淞江、黄浦江等8个生态间隔带及近郊绿环林地建设,新增森林面积4500亩。
(四)绿化品质提升工程
系统实施闵行线性公园,重点建设以莘庄城市副中心为中心的闵行环城公园;推进“四化”建设,实施“一园一景”,打造闵行文化公园玉兰、莘庄梅园梅花、月季主题公园;推进5座老公园改造工程;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1个及市级花园单位3个;力争市级园林街镇创建率达到60%、市级绿化特色街区等达20条,每年新增1至2条绿化特色道路、1至2个绿化特色街区;推进林地休闲开放建设,实施“一村一园”。
(五)环卫设施建设工程
建成马桥再生资源化利用项目,拆房和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规模70万吨/年;建成华漕再生资源化利用中心项目,拆房和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规模70万吨/年,泥浆干化规模20万吨/日;新建闵东环卫基地,生活垃圾转运规模为350吨/日;推进闵行浦江资源化利用中心建设,湿垃圾处理规模300吨/日;推进街镇两网融合中转站及环卫停车场等环卫设施建设。
(六)景观灯光建设工程
推进苏州河(闵行段)、虹桥商务区核心区、莘庄商务区、沪闵高架南方商城-G60沿线、延安高架G50、浦江革新村区域等重要街区、路段及莘庄龙之梦、闵行区博物馆、海派艺术馆、解放日报大厦、闵行春申文化广场等单体地标建筑的夜间景观灯光提升。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配套,完善制度建设
坚持规范管理,制度先行。主动衔接行业市级地方性法规出台,结合闵行实际和行业发展特点,进一步细化完善,形成绿地建设配套政策、林业发展政策、精细化管理制度以及激励配套机制等政策机制,健全闵行绿化市容行业的法规制度体系。结合相关政策制度的时效,认真做好《闵行区推进林业健康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闵行区户外招牌设施建设与管理要求》等废、改、立工作,确保政策的延续性和时代性。
(二)注重规划引领,落实用地空间
保持与城市规划、单元规划的有机融合,突出规划的法定和权威性,落实绿化林地空间和环卫设施项目用地。重点开展“十四五”造林专项规划编制,启动环城公园带吴淞生态江间隔带专项规划研究,闵行滨江两岸公共生态空间贯通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衔接闵行区主城区中部和南部板块单元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区、镇级环卫设施选址落地。强化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分解指标、任务、项目清单和年度实施计划,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三)完善审批制度,提升服务效率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一网通办”、“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引导办事企业通过“一网通办”网上办理,提升网上办理程度,全面实现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进一步增强办事指南的准确性、便捷性、通俗性,提升办事指南智能化水平;做好市权下放接收工作,确保下放事项依法依规办理;全面拓展“一件事”覆盖面,高效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深入推进告知承诺事项办理,做实告知承诺事项的全程监管;深入拓展公共服务事项接入范围,推动政务服务从“侧重行政权力事项”向“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并重转变;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以办事更高效、体验更便捷、服务更精准为目标深化改革,有效实现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依托区“互联网+监管”系统,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明确监管主体责任,强化监管职责,将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四)搞好宣传动员,营造参与氛围
积极发挥闵行绿容等新媒体平台经济、便捷、快速、高效优势,持续开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办法》等宣传活动,凝众智聚合力,推动宣传工作向精、短、动转变,提升闵行知名度,提高受众覆盖率;借助全市绿化市容行业竞赛、嘉年华、创全护绿大行动等群众性主题活动,优化组织模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市民参与热情,提升活动效果,推进市民参与绿化市容行业发展向纵深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