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2023)》的通知

扬府发〔2021〕30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扬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加快促进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扬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支柱产业,不断提升“扬州是个好地方”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定位

将文化和旅游业作为扬州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产业,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和“融合发展、全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导向,持续放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名城,提升文化和旅游业对扬州名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贡献度。

二、发展目标

至2023年,全市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超过1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300亿元,规上文化企业超过550个,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和9%。文化旅游品牌不断丰富,新增1个国家级、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新增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2个4A级旅游景区,新增1个国家级、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创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新增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旅游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新增2个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单位、2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境内过夜游客人均消费达2000元,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达7.8%。文化旅游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达到6.6人次,旅游投诉结案率达100%,游客满意度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重点文旅项目建设

1.推进运河文旅项目建设。围绕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目标,加快推进运河地标性工程建设。建成运河大剧院,打造成集演艺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建成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形成文化遗产展示、亲子研学、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相融合的运河文化体验集聚区;建成隋炀帝墓遗址公园,展示隋朝文化特色。加快运河特色小镇建设,瓜洲古渡文旅小镇完善古渡文化公园文旅功能,建成仿古商业街区,推进道口大型文旅综合体、古渡公园高端民宿等重点项目;湾头玉器特色小镇建成“江南隋风”文化体验区、湾头古镇文化休闲区;邵伯运河风情小镇文旅街区、科技园、文创产业区、度假酒店等项目落地开工。优化大运河扬州段沿线文旅项目布局,推动建设大运河沿线步道或骑行道;在大运河广陵段核心区(京杭大运河两侧曲江街道、广陵新城区域)规划布局高端商住酒店、滨水休闲、商业综合体、文旅文创等项目;挖掘古邗沟文化资源,建设大王庙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高旻寺区域用地布局,优化提升周边环境;建设宝应运河文化旅游演艺中心。

2.实施古城文旅提质工程。加快推进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建设,开通北护城河水上游览线,打造高品质滨河旅游休闲步行街区,完善沿线文旅设施配套。整合“双东”、南河下、仁丰里、小秦淮河、486非遗集聚区等资源,推动古城创建5A级旅游景区。提升“双东”历史街区文化旅游业态,建设展示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剧、扬州杖头木偶等地方传统艺术的小剧场。进一步提升南河下、皮市街、仁丰里等街区的整体运营水平,丰富特色酒吧、文创、休闲等业态,打造与“双东”街区互为补充、各具特色的休闲文化街区。打造南河下片区“文旅+沉浸式体验”项目,优化文旅动线组织,植入沉浸式演出,推动古城、古宅、名人、名园、名著年轻化表达、时尚化运营。优化提升水上游览线路,建设提升吴道台府、汪鲁门宅第、三湾公园、高旻寺河西码头,优化东关古渡—瓜洲古渡水上巴士旅游线路。实施小秦淮河沿线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开发小秦淮河水上游览线,打造“小桥流水人家”新体验。

3.优化环瘦西湖文旅板块。加强景区个性化打造,支持挖掘自身文化内涵,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消费产品。加强休闲体验项目建设,建成华侨城梦幻之城、汽车庄园,打造成适宜家庭及青少年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优化提升花都汇生态公园园艺中心、花鸟古玩市场等设施,丰富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打造成“闲趣雅集”文化街区;整合瘦西湖温泉、迎宾馆、趣园、国医书院等资源,打造沐浴、食疗、中医体验的康养休闲产品。

4.加强文旅融合载体建设。加强旅游度假区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邮清水潭旅游度假区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东亚文化产业合作园区;培育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丰富邗江琴筝文化产业园、宝应乱针绣文化产业园等产业要素,增加体验项目,打造成融文化、休闲、旅游、研学的多功能产业园区。加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推动扬州瘦西湖“二分明月”文旅集聚区、运河·盂城驿历史文化街区、东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创成首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扬州瘦西湖“二分明月”文旅集聚区争创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充分发挥明月湖商圈、康山文化园、金奥中心周边文化、演艺、购物、休闲场所功能,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加强旅游休闲街区建设,丰富三把刀特色步行街、“双东”街区、京华城、大王庙、1912等街区文旅休闲功能,推动扬州市创建国家旅游休闲城市、街区。

5.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宝应县依托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射阳湖荷园,充分挖掘荷乡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万亩荷园、全藕宴等特色产品。高邮市以清水潭度假区、秦观湖温泉、珠湖小镇等项目为载体,充分挖掘水文化资源和地热资源,加快建设文化、生态、科技融合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创成全域旅游示范区。仪征市将世博园打造成园林与艺术、园林与文化相融合的文旅新亮点,全面策划“后园博时代”文旅经济发展,按照国家旅游度假区标准布局文旅产业;推进铜山体育小镇户外冰雪、潜水体验区、青少年户外营地、商业配套建设,加快万有(扬州)国际旅游度假区主题乐园、主题酒店建设。江都区重点培育影视产业和电竞休闲产业新增长极,推动网易电竞(扬州)创新中心等电竞项目建设,带动电竞旅游发展;加快光线(扬州)电影世界项目建设,建成影视基地、光线娱乐中心、光线电影乐园,打造集影视拍摄、制作、体验于一体的影视产业链。

6.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树立“+文旅”发展理念,促进教育、卫健、体育、会展、科技、工农业、水利与文旅的融合发展。做大486非遗夏令营、何园“何氏家训”、瘦西湖“童乐汇”等研学游品牌,规范研学旅游市场,评选一批研学旅游示范课程、优秀研学导师;深入挖掘全市红色旅游资源,加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郭村保卫战纪念馆、红枫园纪念馆、朱自清故居、张爱萍纪念馆等革命遗址遗迹旅游功能配套,打造红色旅游样板;推进天乐湖护理院、石柱山康养城等康养项目建设,借助扬州中医药、休闲公园、温泉、度假区等优势资源发展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产品,打造康养旅游目的地;引进高端商务酒店、知名民宿企业,盘活古城区私家园林、盐商老宅、民居等资源,打造精品旅游民宿;依托运河沿线田园风光、湖泊渔村、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特色民宿集聚区;大力招赛引会,举办2022年世界田联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国际魔方文化节、大运河城市足球精英邀请赛、全国击剑俱乐部大奖赛、扬台两地电子竞技大赛、深潜城市联赛等赛事;整合扬州科技馆、航空馆、哈工大机器人科创中心、江都水利枢纽、科研实验室等,建立一批科普研学旅游基地;推进航空小镇建设,打造“鸟瞰扬州”等低空飞行旅游产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现代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打造北湖湿地公园、高邮湖上花海、界首芦苇荡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示范点;鼓励企业利用工业遗址、厂房打造一批工业休闲旅游场所,提升现有省级工业旅游区观赏、科普、体验等功能。

(二)强化城市IP营销推广

7.建立整体文旅营销体系。加强景区资源整合,彰显隋炀帝墓遗址公园、瘦西湖、个园、何园、宋夹城、大明寺等景区文化特色,提升“扬州是个好地方”文旅品牌整体营销能力。强化部门联动,整合宣传、外事、商务、侨务、体育等对外交流资源,形成扬州文旅形象推广合力。强化要素联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织行业骨干企业建立文旅行业推广联盟,实施“打包”营销。强化区域联动,加强大运河沿线、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等区域城市合作,互为目的地,互送客源。强化国际联动,充分用好东盟与中日韩“10+3”文化城市网络平台,加强与境外重点城市合作,开展旅游产品营销。

8.拓宽文旅宣传推广渠道。强化定点推广,优化境内外旅游推广站布点,2023年建成旅游推广站不少于5个。强化境外推广,加强与境外知名旅游网站、国际主流媒体、龙头旅行社的合作,拍摄投放扬州旅游宣传片,增加入境游客比例。强化新媒体推广,增加“扬州文旅”系列自媒体平台关注度,推出100个网红打卡点;加强与携程、同程、途牛、美团等电商平台合作,推广精品旅游线路产品;利用抖音、快手等热门短视频平台,开展抖音挑战赛、达人直播秀、网红带货等推广活动。强化创意推广,扶持创作一批展示扬州历史文化和城市形象的戏剧、文学、电影、电视剧等作品。

9.举办系列文旅营销活动。打造“三都”系列品牌活动,举办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运河文化嘉年华、中国(扬州)淮扬菜美食节、中国(扬州)国际创意美食博览会、中国早茶文化节、“东亚文化之都”城市非遗展等重大活动。突出春季“游园、看花”、夏季“亲子、亲水”、秋季“赏叶、办会”、冬季“美食、养生”主题,打造“四季旺游”品牌活动,开展“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扬州的夏日”“食泉十美冬季养生”等系列营销活动。打造夜经济品牌活动,统一夜间文旅消费品牌标识,联合商家在晚间7点-9点时段在指定区域开展文旅消费优惠促销活动,丰富夜宵、夜演、夜游、夜购、夜娱、夜读等消费业态,力争扬州市创成国家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10.打造城市IP文旅产品。打造“扬州是个好地方”IP,与驴妈妈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打造扬州文化旅游新业态、新场景、新消费。打造扬州非遗IP,结合扬州玉器、漆器、剪纸等传统工艺特色开发“扬州游礼”文化创意产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IP爆款产品。加强地方传统艺术创作,注重文化艺术精品市场化运作,推出一批“上座率”高,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演艺作品。打造扬州文博IP,结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扬州双博馆、史可法纪念馆等文博场馆打造考古遗址遗迹游、文化遗产研学游等旅游产品。

11.全面讲好扬州故事。持续开展“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工程”,借助媒体平台和景区(景点)智能导览系统讲好“好地方”的“好故事”。对东关城楼、冬荣园、街南书屋、逸圃、馥园等进行深度文化解读,丰富游客文化体验。加强古树名木、古井古砖、古桥古道等历史遗存的解读,创新打造一批网红“微景观”。加强对人力车夫、导游、旅游志愿者的培训,规范讲解内容。借助出租车广播、公交车公益广告插播“扬州历史”“扬州名人”“扬州非遗”等为主题的系列节目,向市民游客普及扬州历史文化知识。

12.释放旅游美食消费潜力。推动美食地标建设,加快“世界美食之都”展示馆建设进度,提升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展示功能;重点培育5条具有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的美食街区;继续开展世界美食之都示范店评选活动,认定一批设施一流、管理规范、公众认可度高的示范店,到2023年总量达到60家。不断推送游客喜爱的餐饮名店,将“红楼宴”“板桥宴”“乾隆宴”“汪曾祺宴”打造成市场化的城市名宴;将冶春、富春、三和四美、大麒麟阁等老字号打造成游客必吃、必带的网红打卡点。扩大宝应荷藕节、高邮双黄蛋节、邵伯龙虾美食节、沿湖渔文化美食节、万福渔鲜美食节等地方美食节庆品牌影响力,以特色美食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三)完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13.优化旅游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扬泰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增开东亚、东南亚国际(地区)航线。加快北沿江高铁、宁仪扬城际轻轨、扬镇宁马城际高铁等轨道交通扬州段建设,全面融入长三角高铁网。优化提升城市内部交通网络,运河路、江平路、润扬路、万福路等城市快速路建成通车;建成仪征旅游1号公路、广陵环洲1号公路和生态科技新城环岛公路,丰富路跑、骑行等体育元素;完成G233、S331等公路至景区道路建设,提升泰州路(东关街东门路段)、扬子江北路、平山堂东路、长春路、大虹桥路等景区周边道路通达性。提升扬州港服务游轮停港能力,打造成为长江游轮航线的重要经停港。

14.建立智慧文旅服务体系。建设智慧监管平台,建立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指挥中心,对景区、星级酒店、娱乐场所实施智能监管,联合“12345”指挥中心精准受理文旅市场投诉,推动市场监管智能化、便捷化。建立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优化提升“一码游扬州”微信小程序,实现一部手机游扬州;推动智慧景区建设,为游客提供网上售票、智能安检、人流监控、预约讲解等服务,建设一批智慧旅游乡村示范点;推动智慧场馆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设置VR、AI、高清视频等智能化体验设备,依托数字云开发“云展览”“云演艺”“云阅读”等线上精品活动。建立智慧文旅数据分析平台,依托扬州市旅游统计平台、扬州市文化产业统计平台和相关大数据服务中心,定期发布文旅产业结构性数据,为科学研判和准确把握文旅发展趋势提供支撑。

15.健全文旅公共服务配套。增加文博场馆旅游功能配套,馆内设立旅游信息服务点,为游客提供旅游导览、志愿服务、手机充电、饮水上网等基本旅游服务。优化提升汽车站、高铁站、扬泰机场等旅游信息服务中心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景区新(改)建一批生态智能型旅游厕所。实施旅游标识牌“标准化”改造,完善重点街区、商圈夜间公共服务标识体系,将扬州文化元素融入交通枢纽旅游标识牌、亮化工程等形象设计中。合理布局建设停车场,增加旅游停车场充电设施、道路临时泊位,鼓励支持政府机关、高校、企业、事业单位在旅游高峰期向游客免费提供停车服务。

(四)推动文旅市场健康发展

16.做大做强文旅市场主体。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文化旅游行业行政审批效率。大力培育文旅龙头企业,推动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扬子江投资发展集团、扬州旅投集团、扬州全域旅游公司等本土企业上市挂牌。引导扶持中小微文旅企业创新创业,向“小而精”“小而专”等细分市场发展。加大优质文旅企业招引力度,以“一企一策”精准推进“双招双引”,引进一批国内外文旅行业领军企业落户扬州,促进本土文旅企业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依法投资文化和旅游产业,开通信贷“绿色通道”。

17.持续强化文旅市场监管。贯彻落实《扬州市旅游促进条例》,落实文旅服务保障,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加强文旅诚信体系建设,打击虚假宣传、合同欺诈、恶性价格竞争、强制消费等不诚信经营行为,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纳入“黑名单”。建立健全文旅、公安、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依法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完善旅游投诉机制,建立覆盖旅游各要素的满意度调查评价体系,提升文旅市场整体环境。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应急预案演练,保障文旅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增强文旅融合发展保障

18.强化组织领导。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强化在重大项目建设、重要事项、重点工作任务协调等方面的职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要提高认识,统筹解决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困难和问题。各责任单位根据职责任务,细化举措,狠抓推进落实,形成发展合力。加大文旅工作在县(市、区)、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中的权重,将文化旅游产业重要指标纳入高质量考核体系。建立对服务文旅产业发展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工作任务,加强督查考核。市政府督查室负责对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开展季度督查和年度考核。

19.强化政策激励。设立年度4000万元文旅融合发展引导资金,在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产业园区发展、公共服务配套、骨干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加强大运河扬州文化旅游发展基金运营管理,改善文化和旅游业融资环境。实施消费鼓励政策,推出餐饮住宿、景区门票、文艺观摩等惠民优惠券,拉动消费扩容提质。统筹规划文旅项目用地,为重大文旅项目建设预留发展空间。优化文旅营商环境,落实好文旅重大项目在土地、税收、建设规费、项目贴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0.强化人才培养。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引进一批文旅企业家、酒店管理人才、会展人才、外语人才。依托各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培训基地,加强文旅从业人员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培养一批“名厨”“名导”“名师”。建立文旅发展智库,聘请国内外知名文旅专家为文旅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文博志愿者、旅游志愿者管理服务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旅建设积极性。